演讲,会“画龙”更要会“点睛”
(2022-06-13 07:49:31)
标签:
演讲画龙点睛侯爱兵 |
演讲,会“画龙”更要会“点睛”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2022年11期
在上海市一所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上,选手们演讲出彩的并不多,一位大赛评委在谈到通病时说:“很多学生在演讲中插入很多材料,能够绘声绘色地‘画龙’,却未能出神入化地‘点睛’。”做一个精彩的演讲,犹如画龙点睛,那么该如何为演讲“点睛”呢?
从故事到原理
对于一个思想睿智的演讲者来说,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情或事件,往往会触发其独立思索的敏感,并从中揭示出深刻的原理和事理,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例如杨叔子院士的演讲:
“我年轻时下乡插队劳动,有一天师傅要我去打猪草,我从来没养过猪,哪认得什么猪草?怎么办?我想了又想,有办法了。不到半天,我就把猪草打回来了,师傅不相信是我自己打的,他问:‘是你打的吗?’我说:‘是我打的!这事并不难,把猪赶出去,猪吃什么,我就打什么。’因为猪在野外吃的就是猪草,我这样做当然是对的,师傅没话说了。由此可见,一个知识问题可以转变成一个思维方式问题。我是运用‘天赋猪权’的原理来解决难题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在于思维方式与思维水平的差异。可以说,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生活能否过得幸福,莫不与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杨叔子院士细致地讲述了自己打猪草的故事,这件事情让他有所思悟,认识到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道出了“天赋猪权”的思维原理,由此讲出了“思维方式决定人生成败”的“点睛”之语。从故事到原理,听了他的演讲,人们不由得会重视思维训练和发展,助力核心素养,增长运用思维巧解难题的智慧。
从经历到感悟
演讲者在经历某件难忘的事情之后,往往会产生一些独特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体悟出某种人生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例如主持人任鲁豫的演讲:
“我大学毕业去河南电视台实习,刚去就是拖地、打水、帮播音员整理稿件,从基础做起。四年后,我离开河南电视台,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考试。记得第一次试镜时,老师让以专题的形式报道,但是没有提示器。我觉得我做不到,在我前面有个女主持人,上去完成得非常完美,这就是差距。回家的路上,我很绝望很无助,但是也没有退路,只能加油。从那开始,我经常去演播室看其他人怎么主持,跟着别人学习,后来央视录取了十个主持人,我排在第四。我很喜欢马克•吐温的一句话:‘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日子,一个是你出生的日子,一个是你知道你为什么出生的日子。’我爱这个职业,每当遇到困难,我就回望初心,希望同学们记住自己为什么而活,为了梦想永远不要忘了内心的力量,要一直给自己的初心加把柴火。”
任鲁豫娓娓道来自己从地方台到央视大舞台的经历,追梦路上有着艰辛与不易,但不忘初心,终有所得。记住“两个最重要的日子”,要一直“给初心加把柴火”,这就是他在经过努力之后表达独特人生感悟的“点睛”之语,也是他一路走来并朝着未来前行的不竭动力。从经历到感悟,听了他的演讲,人们会在感动中坚定梦想的力量,努力争取脱颖而出。
从描述到意象
演讲者在有感而发、夹叙夹议的同时,要能深化内涵,升华思想感情,从具象到意象,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例如作家余华在“海上重症医师论坛”上的演讲:
“在我心目中,重症医师就是救生员,在死亡威胁下救出生命。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其实医学也是人学,而且是活生生的人学。我在十七八岁时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保尔·柯察金在接近死亡的伤病里挺过来以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写道:青春胜利了。当时我很年轻,这句话让我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一位医学教授告诉我,在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最年长的病愈出院者有103岁。当我重新想起‘青春胜利了’这句话的时候,‘生命胜利了’这几个字突然跳了出来。是你们,重症医师们,还有在重症病房里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护士们,让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让过去、现在、将来的生命,胜利了!”
余华直抒胸臆,铺陈渲染,道出文学是人学、医学也是人学的观点,充分表达了对重症医师的敬意,而且通过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两位罹患伤病者的新生,呈现出动人的意象,“青春的胜利”和“生命的胜利”堪为“点睛”之语,深刻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从描述到意象,听了他的演讲,人们会更加敬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伟大。
他们的演讲之所以出彩,让人久久回味,就在于有着“画龙点睛”之笔,“点睛”点明了主题要旨,点燃了思想的火炬,点到了听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