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中的生命

(2017-01-26 03:57:53)
标签:

微生物

气候变化

分类: 山海经

早几年有一个思想令我惊艳的人说过,云中生活着一些生物,对着地上渺小的人类长久地发射出没有形状,没有颜色的微笑。我当时觉得这就是一种隐喻。不过后来我才知道,云里还真有生命,那些生命虽然看不见,却无比重要。


现在我把自己以种子的形式安置在巨型铁鸟的胃里,牢牢地坐在属于自己的坑里,透过一个宝贵的光孔向下看。蓝色是一种多么安静的颜色,从9000米的距离俯看,即使怎样的波澜壮阔,都变成一些安静细小的皱褶。海洋展开一块巨大的蓝色绸布,这绸布被某种力量一直扯到天边,圆融而光滑地覆盖在一颗旋转的魔球之上。一小朵一小朵的云,像洁白的棉花一样,无枝无蔓地盛开在透明的空气里,一动不动,只在洋面上留下一个个小黑影。是啊,云居然也有影子。我惊叹于自己想象力的匮乏。这样的常识,我却到了云上才能发现。世界每天从我们的肉身中走过,被我们的生命体验定义,其实拉长距离,换个角度,就是另一种神奇,一切无可又无不可。那些曾经让我每日仰视,充满无限憧憬的所在,现在在我脚下,变得小而且可爱。这是否所谓的上帝视角,不仅云,连陆地和海洋都变得小了,又因为小变得招人怜爱。


就在我俯仰天地之时,云中生物不语,它们的微笑从亘古绵延到现在,没有改变也无需改变。在过去的40多亿年里,太阳已经变得更加明亮炽热,同时地球大气层本身具有严重的化学不平衡,地球却一直保持着适合生命生存的温度和大气组成。这需要有一个极其强大的系统随时进行不断的调整,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在地球上,这个伟大的系统由生命本身撑起,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一起,生物作用与非生命过程协同作用调节环境,起着地球恒温器的作用。


只拿云做例子。要生成一朵云,只有冷却的湿润空气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一个云的胚胎—100纳米以上的颗粒作为云的凝结核,吸附水汽,允许水滴凝结生长。有意思的是,科学家发现许多凝结核居然自己具有生命,它们是来自地面的微生物。飓风把大量细菌带到高空,环游世界数日甚至数周之久。NASA2013年在飓风中的空气取样发现每立方米对流层上层大气里含有5000到1.5万个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成为占到成为云凝结核微粒数量的20%,更有意思的是其中60%还是活着的。在这些微生物中识别出了314种细菌,其中17种细菌在每一份样本中都存在,是名副其实常驻的高空细菌。它们可以对抗紫外线辐射和干燥,在高空生存,成为粉尘和海盐之外重要的云凝结核。当大气中的水,由气态转为液态或是再次凝结成冰时,都会凝结周围的微生物颗粒。高空细菌可以分解云中的多种化合物,对于成云和降雨产生重要影响。


云不仅有生命,还有“气味”。一群芬兰科学家发现松林散发出的萜烯(terpene)--松林的香气,在空气中被氧化后凝结到微小的气溶胶颗粒上。气溶胶颗粒增大,可以更多地反射阳光,也能让云变得更白从而间接增加阳光反射。 有趣的是,气温越升高,植物会释放出更多萜烯,从而制造出更多有降温作用的气溶胶,形成一种负反馈效应。就像动物通过出汗来调节自身体温,大片植物也可以通过释放馥郁的萜烯来改变局地气候,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


无独有偶,海洋中的藻类会释放二甲基硫醚,与空气发生反应后成为硫酸蒸汽,而后凝聚成气溶胶。同理,温度升高时藻类释放出更多二甲基硫醚,则会播种更多云滴-气溶胶,从而使得温度降低。拉夫洛克认为生物具有调节周边气候的能力,这是在亿万年中进化出来的生存适应机制。现在科学已知的复杂反馈过程只是冰山之一角,以上不过是其中两三个小小的例子。


那么播种云是否能拯救气候变化,或者更正确地说需要拯救的是无法跟上气候变化脚步及时适应的人类?这样研究与工程已经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叫做地球工程学,由于我们知识的片面和匮乏,很难全面地评估地球生物圈对于气候变化所有的反馈作用与循环。另一方面,作为气候变化的始作俑者,人类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空气污染与雾霾,将在很大程度上中合人工造云可能带来的正面效应。


想到这里,不免有些气馁,眼前浮现出《美国天使》中的画面:女主人公坐在飞机的舷窗旁望入云海发呆。她的内心独白响彻天际:“人死后灵魂会飞升,每天地球上有那么多灵魂徘徊在高空中,如果他们手拉手,一起往上飘,会不会制止气候变化,拯救人类?”


云海不语,报以微笑。那微笑没有形状,也没有颜色,亘古至今,不增不减,不离不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迷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