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头犀牛

(2010-08-12 10:51:33)
标签:

生态足迹

找工作

环境

经济

社会

非常不爽

杂谈

分类: 振无竟

好久没有动笔,这里试着写几个字,舒缓一下恐慌的心情。

最近找工作,颇为不顺。

北京市2010年引进835个海外高级人才里没有一个适合我的职位。

 

招聘信息蛮能体现当今社会大趋势的:只需要制药,生物工程,汽车制造,电子,机械制造和医学专家。当然除了专业风马牛不相及之外,我也不够高级。大部分岗位要求除了博士学位之外,还要有教授或者副教授的职称,以及相关年限的海外工作经验。我眼前就晃出一大批(800罗汉似的)戴着眼镜,或秃顶或驼背的专家学者,卡通人物一样迈着小腿从全世界的犄角旮旯里冒出来,涌向北京。Pump, Pump,世界的心脏。

 

为什么呢?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不断地被别人评定,不把自己套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性评定系统里就永远没法有安全感?所以要上幼儿园,上小中大学,然后从一个大学转到另外一个大学。然后要继续参加考试,面试,然后找到世界上最好最稳定的工作。然后养小孩,然后一直在那里工作,直到老去。知道自己可以每月领一定数目的退休金而且医疗费用可以大部分报销,就可以安心了。然后静静地等死。

 

是我的成长长出了社会的边际,还是我本来一直都是在驻足在人类社会之外的一个冷眼旁观者?

学习社会学让我变得更加超脱理性,可是我的生活仍然深陷于人类生活之中,我意识到我所批判的那些规则与模式,我自己也不过是它们的产品,也无时无刻不受它们的制约。最近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学习生态足迹及其相关的各种概念,算法和政策文件。我又开始痛苦了。生态足迹本来是环境经济学家创造出来的一个工具,用来测量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留下的足迹-将所需要的资源和所产生的废物折算成具有生物生产性能力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和生物承载量相比,就可以知道我们消耗了多少,地球还能供给多少。也算是一种绿色审计系统,用于掌控自然资源的收支平衡。

 

不过,生态足迹作为一种环境保护工具概念的提出是有问题的,因为它的基本逻辑是经济性而非生态性的。

其一,它是自然资源的统计学,但是只统计那些可再生的资源。因此需要百万年千万年生成的化石能源不在统计之列。可悲的是,最近20年来中国(世界)的生态足迹翻了番,主要还是由于大量使用化石能源造成的(通过碳排放法保守算得)。所以生态足迹的致命弱点可见一斑。

其二,生态足迹无法测量人类对土地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使用强度。因此,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生态系统退化的涟漪效应等均无法体现。毕竟笼统地只算个面积,很难把深层次的环境问题体现出来。

其三,最新的生态足迹报告,据保守算法,算出自从2003年以来中国已经在透支两个中国的自然资源来维持所谓的高经济增长率。而这种情况在全世界也并不乐观。有意思的是,生态足迹的概念里完全没有给除了人类之外的其他任何物种预留生存空间。也就是说生态足迹的最大假设是:所有其他物种都要么是自然资源,要么是害虫。不是被消费,就是被消灭。这是多么自以为是,完全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准的经济逻辑!

 

说实话,虽然我知道其中也可能有一些战略性的考虑,不过世界自然基金会鼓吹生态足迹,并将其作为全球战略的基本框架之一是让人有些担忧,有些失望的。而我居然要申请这样的职位,也是让我有些忧虑,有些失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