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杂粮”究竟是指那“五谷”?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健康,饮食方面讲究营养均衡。中医认为,五谷杂粮是养生之本,常吃可延年益寿。那么,“五谷”指的是什么呢?许多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很模糊。
“五谷”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后在历代著作中多有提及。《论语·微子》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其实,“五谷”原是中国古代实指五种有壳的粮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技术的改进,粮食的种类越来越多,“五谷”并非实指,而是泛指主要粮食作物。
关于中国古代粮食的种类,很多古籍有所记载:《吕氏春秋》作为中国最早系统地记录传统农业的著作,在《审时篇》中提及禾(稷)、黍、稻、麻、菽、麦六种农作物;西汉时期刘安主编的《淮南子》卷四之《坠形训》云:“东方川谷之注,……其地宜麦;南方阳气之所积,……其地宜稻;西方高土,……其地宜黍;北方幽晦不明,……其地宜菽;中央四达,……其地宜禾。”;东汉末郑玄的《周礼注》记载:“三农生九谷,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麦也。凡王之膳食用六谷,稻、黍、稷、粱、麦、苽也,以五味五谷养其病,麻、黍、稷、麦、豆也。”可见,中国古代粮食的种类繁多,有所谓“五谷”、“六谷”和“九谷”之称。
“五谷”说法之所以一直盛行并流传下来主要是古代“五行思想”影响所致。“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在古代,人们认为世界统一于不断运动中相生相克的五种物质,并将所有物质按金木水火土属性进行分类,最终演绎出“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味(酸、苦、甜、辣、咸)”、“五畜(鸡、羊、牛、马、猪)”、“五脏(肝、心、脾、肺、肾)”等等。“五谷”概念也是这样形成的,从此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关于“五谷”的具体指代,中国古代存在多种不用说法,主流的有两种:一是稻、麦、黍(黄米)、稷(小米)、菽(豆类);另一种是麻、麦、黍、稷、菽。博主认为,前一种说法较为客观和现实,因为麻后来主要作为织布纤维,逐渐退出了粮食的范畴。
由此可见,“五谷”实指中国古代所称的稻、麦、黍、稷、菽等五种粮食作物,后泛指主要粮食;“五谷杂粮”则是所有粮食作物的总称,包括谷类(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豆类(大豆、蚕豆、豌豆等)、薯类(红薯、马铃薯)及其他杂粮。(郑永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