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儿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2012-07-04 10:20:36)
标签:

从零开始做父母

桐桐妈

试读

喆妈公益阅读

育儿经

读后感

分类: 读书感言

http://s1/middle/5a129889xc3f81ef9ef50&690

http://s8/middle/5a129889xc3f98d735907&690

                              图/文:琦子豆豆
                                   ——读喆妈公益阅读寄来的桐桐妈编著之《从零开始做父母》有感

 

    

    自从上周收到桐桐妈著作的《从零开始做父母》之后,我每天晚上必做的事就是打开书本,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和快乐。五天之后,我终于读完了这本经典之作,感受颇深,真的是受益匪浅,不禁感叹:育儿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我和老公都是80后,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也曾因为种种问题而困惑过、迷茫过......教育学博士桐桐妈的这本《从零开始做父母》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这些新新父母有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在此深深感谢喆妈和各位忙碌在一线的义工妈妈们,给了我这次弥足珍贵的试读机会,让我及时了解并改善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http://s15/middle/5a129889x79ff5ae0601e&690
    收到书后很激动,迫不及待在在首页签名留念,呵呵!
http://s16/middle/5a129889xc3f98ce267df&690
     桐桐妈育儿十个小观点,对我们这些新手父母很实用!
http://s2/middle/5a129889xc3f98d0cde01&690
    打开《从零开始做父母》!
http://s7/middle/5a129889xc3f98d3470f6&690
     开始细细品读!
http://s12/middle/5a129889xc3f98db0899b&690
     读懂童心,揭开母爱的秘密!
http://s14/middle/5a129889xc3f98deb6c8d&690

    《从零开始做父母》书本背面!

 

    什么是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正确的育儿观?作者桐桐妈用简短的六个字“粗养、细教、大爱”来概括,并贯穿全书。“大爱”是“粗养、细教”的前提,因为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没有爱的家庭就谈不上幸福。但是这里所说“大爱”不是溺爱、宠爱,更不是过度给予的爱,而是无条件地爱。懂得“大爱”的家长,爱的是孩子本来的样子,不会刻意根据自己的意向地“包装”或者教育孩子。他们能容忍孩子成长过程必经的各种“问题”,能做到尊重孩子,接受孩子犯错误的样子......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把他视为珍宝,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为什么还要“粗养”呢?其实就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学会吃苦,学会面对困难。凡是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凡是孩子能想明白的道理,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即就是:该放手时,要放手!该甩手时,要甩手!尊重孩子独立的需要,给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此时此刻,我突然联想到了“富二代”,他们其实活得很可怜,一切都在父母的规划和掌控之中,完全失去了自我意识及独立能力。“细教”就是要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在生活中捕捉教育的契机,细到孩子如何吃饭、如何走路、如何与人打招呼......家长的“细教”不能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也不能无视“一个孩子一个样”的个性特点。家长光有理论教条也不行,它离不开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孩子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盲从。

 

    桐桐妈的观点:“育儿没有捷径”,其实就是告诫我们这些父母在育儿方面,需要广泛的阅读和交流,发现问题要勤于思考,不断尝试,努力解决好问题。成功的时候要记得总结经验,失败了也要总结教训,而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培养出一个好孩子。

http://s3/middle/5a129889xc3f98f2ef902&690

    下面就书中桐桐妈所提到的几个问题仔细研究一下,其实我们家豆豆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只是看完这本书后,感觉自己当时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没有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并处理问题。

 

一、善待孩子的“假想伙伴”

http://s4/middle/5a129889xc3f98c8623c3&690
    记得前段日子写过一篇博文《开心:我又多了一个儿子》,写的就是豆豆和玩具熊的故事。

    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豆豆平时只能自己玩耍,其实也想过这个问题,觉得应该给孩子再生个玩伴,这样他就不会孤单了。但是从各方面情况来考虑,我们目前都不能生二胎。有一次在柜子里找衣物,偶然发现老公超市购物用积分兑换的玩具小熊,没想到儿子爱不释手,并自称为小熊的哥哥,每天抱着小熊有说有笑,晚上临睡之前必须搂着小熊才能安然入睡。

    当时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是没有仔细考虑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也没有重视孩子的心理。从这本书上了解到,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发生在2岁半至6岁。心里学家皮亚杰认为,这里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特点是幼儿开始具有信号功能,产生了表象,可以摆脱动作的束缚,利用表象进行思维。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正是利用头脑中伙伴的表象来进行的。这与婴儿与玩具做游戏是同一性质,是幼儿时期的正常现象。用智力量表和创造能力量表测验,发现有假想伙伴的幼儿智力较高,并且有创造性。

    看完这些,有点小开心,呵呵!

二、拥抱,给孩子心灵的滋养
http://s1/middle/5a129889xc3f98e70dd90&690
    说到拥抱,仔细想来,其实自己平时也主动拥抱孩子,但是频率太低。有时候忙着做饭或者专心写文、看电视的时候,小朋友突然从后面搂住我的脖子,自己还过分地要求孩子松开,并没好气地回一句:“去,自己玩去,别捣乱妈妈!”现在想来,觉得自己这个妈妈太自私,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真是失职,以后一定改!

    文中桐桐妈提到小巫:“只有孩子从妈妈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和情感的满足,才会自然地走向独立,成为一个对这个世界有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乖孩子。”心里学研究还发现,那些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宝贝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关怀的宝贝健康得多。

    有研究者认为,其实男孩子的情感比女孩更为脆弱,需要更多的拥抱!很庆幸自己及时看到这个观点,一定努力改正,做个好妈妈!

 

三、“恋鞋”背后的长大情结
http://s7/middle/5a129889xc3f98ea483e6&690
    记得豆豆小朋友从一岁多的时候,就开始喜欢穿爸爸妈妈的大鞋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有时候还得意洋洋地大声宣布:“妈妈,你看我穿你的高跟鞋都会走路了!”

    面对孩子这一表现,很担心他会扭到脚,所以每次都予以制止,并批评孩子这样很危险。看完桐桐妈的《“恋鞋”背后的长大情结》,我感到很愧疚,觉得自己这个妈妈相当不称职。

    原来,孩子心里很渴望自己被当成大人,因为大人在他们心目中就是“超人”,无所不能。孩子太小,因为能力有限,常常没办法做到一些事情,就幻想自己长大后实现。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前段时间不小心把手机掉到水里结果拿去修理店修,花了80块大洋很心疼,豆豆就说:“妈妈,我长大后修手机,妈妈手机如果坏了我帮你修,这样就不用花钱了!”真是感动啊,呵呵!

    从桐桐妈这本书上学到,利用“长大情结”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增强孩子的自信。在孩子眼里,由于“长大”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当他们被夸赞为“长大了”的时候,往往会就此体验到一种非常骄傲的感觉,进而积累起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四、真真假假“恋物癖”
http://s8/middle/5a129889xc3f98f6aeb97&690
    前几天写了一篇《儿子超级迷恋妈妈的睡衣》,有幸上了新浪首页,呵呵!

    文章写的是前段时间拿出那件夏季穿的丝绸睡衣,原以为去年很喜欢这件睡衣的豆豆今年长大了,不会再依恋了,没想到宝贝看到我拿出睡衣的那一刹那,竟然一把“夺”了过去,还一本正经地责怪我:“妈妈,你从哪里找到这件睡衣的?我都好久没有看到它了,还以为你把它弄丢了呢!”之后,每天晚上洗完澡以后,儿子就吵着要我的睡衣。和去年夏天的区别是,今年不要妈妈穿上睡衣陪他了,直接将妈妈的睡衣抱在怀里入睡。也许孩子觉得我穿着那件睡衣睡在他旁边,他只能“占有”睡衣的一小部分,远不如抱在怀里“据为己有”而惬意舒服吧!

    当时自己就觉得顺其自然好了,也没有拒绝孩子,更没有干涉孩子的这种“恋物癖”。原以为自己这种做法是尊重孩子,但是看完桐桐妈妈的观点,觉得自己太粗心大意了,这种视而不见的做法不太科学!

    再严重的恋物癖,也会有个开端,如果父母在这个开始阶段“明察秋毫”、及时干预,就可能防止事情的进一步发展。

    很庆幸,豆豆小朋友的睡衣恋物廦不是很严重,前几天放暑假送回外公家就忘记了。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情,为了防止孩子恋物成癖,有意识的干预还是必要的,方式可能多种多样,但有些原则是通用的:及早干预,最有利于将事态消灭于萌芽之中;治本胜于治标;不管是何时 ,不管是何种解决方式,父母发自内心的爱,都是不可或缺的“特效药” 

 

    最后,再次感谢桐桐妈妈、喆妈让我及时得到了帮助,明白一点:智慧的父母,要有从“零”学起的勇气,也要有面对孩子让心态归“零”的智慧,不好高骛远,不相互攀比,而是想办法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大爱为先,粗养无防,细教入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