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一片蓝天下,两个不同世界

(2018-01-13 18:22:53)
分类: 教育讨论

前些天,微友寄来拍摄的《在同一片蓝天下》,希望我评价一下。这部片子是因为关注中国教育资源分配和户籍制度而拍摄的。这也是我一直很在意的问题。

谈点观后感

 

一.

影片《在同一片蓝天下》风格平实,对孩子的采访无诱导性,孩子能表达真实心声。而影片两个关注点,也是所有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很忧心的。中国教育资源极度不平衡,世人皆知。我国由政府全面严格地控制了教育资源,所以不平衡并非自然形成,而主要是政策性反向倾斜导致的。最引人瞩目的是城乡教育资源反差强烈,农村孩子就学条件跟城市孩子就学条件差别之大,俨然两个世界。但城乡差别只是教育资源不平衡的一个基本方面。城乡反差之外,以城市为例,教育资源向中心城市、向大城市倾斜;中小城市跟大城市的条件不可同日而语;同一城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分也拉开了孩子就学条件的差距;尤其同一学校内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之分,把不公正赤裸裸的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被人为分等,特别是农村孩子遭受的歧视、户口制度下对进城打工农民的随迁子女入学的刁难……不仅常态化了,而且深入到各环节。

这部片子选择了西安市一所小学和陕西一所乡村小学,聚焦两所学校中一个城市三年级孩子和一个乡村四年级孩子,分别采访和跟踪拍摄了两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显然是希望呈现城乡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不过选取的乡村小学,条件在我国乡村小学中不算差;那所城市小学也不属于我国分化极大的学校中最顶级的,这样的选点在反映我国教育资源不平衡程度上是有缺憾的,但更能反映出乡村和城市教育普遍面临的很不一样的严峻问题。

二.

孩子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作为人的独立价值展开的过程。這个过程主要应该经由教育来实现。但城乡教育各自的问题都使教育应发挥的功能大打折扣。

升学指挥棒下的城市孩子,在升学和种种课外补习压力下,没有真正的童年,而被父母过度保护和包办除学习之外的一切,孩子独立生活、与人交往能力、人格发展,都不可乐观。片子中三年级城市孩子课外不得不上多种补习班、在家吃饭穿衣洗脸……一切靠母亲,这种状况,在城市孩子中很普遍。

农村孩子最严峻的问题跟城市相反。户籍隔离制度制造了六千多万留守儿童,相当于全国儿童总数三分之一;还有三千万流动儿童,他们主要是跟随父母进城的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常年跟父母骨肉分离,户籍制度下随迁子女又入学难,就像不是这个国家的孩子,一出生体制性歧视就伴随而来。这两个庞大的儿童群体,灰暗童年对他们未来人生和对社会的影响都是沉重问题。

正是在这方面,影片给人印象深刻。城市中有优越物质条件、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那部分孩子,他们拥有的是农村孩子很缺乏、很期盼的。但层层加码的学习压力下,這个年龄的孩子最该拥有的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已经没有了。影片开始那段镜头,是西安這所学校一群孩子台上表演,但孩子们大多表情漠然,无欢快感。

城市孩子可能会羡慕乡村孩子没有补课带来的压力,但很难体会留守孩子跟父母常年分离的心酸;对无时不在父母保护和监督下的城市孩子的苦恼,乡下孩子大概也不易理解。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彼此更容易产生的是误解。

对个人和社会,教育都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人借助教育而进化,教育使人从懵懂的状态向觉醒的、负责任的生活过渡。任何个人如果没有通过教育获得必要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不仅走向未来的道路对他们是封闭的,而且难以作为有责任能力的人立脚社会。包括小学在内,整个初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对孩子来说,犹如“生活的通行证”。但现在的教育,乡下孩子普遍难以享受良好教育资源,跟父母分离则很难避免造成很可能影响终身的心灵创伤……对多数乡下孩子来说,這张“生活的通行证”勉为其难。即使城市孩子,在学业压迫和过度保护下,他们拿到的這张“生活通行证”也很难说是合格的。

这部片子以平实叙述手法展现了城乡初等教育状况,在高等学校课堂播放,可以激发大学生对跟我国初等教育现状作深度的思考和讨论。至于小学课堂适不适合播放?城乡孩子各自的观感、发出的问题,在现在所谓教育纪律下,教师恐怕很难诚实面对,也难以诚实的引导孩子们讨论。比如:为什么很多乡下孩子不能呆在父母身边,受到父母呵护?这是城市孩子观片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教师打算怎样回答?我不知道。

我觉得,家长群体、小学教师、教育职能部门倒是该好好看看。如能引起这几部分人的反思,就很不容易了。

2018-1-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