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道歉?——怎样看待网友“围观和声援”?
(2010-12-30 11:33: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论 |
五.谁该道歉?
伍皓说被“故意曲解”了,却只下断语而不提供任何证据来证明他被人“故意”了。他抱怨多数人没读完他的连续发言,而“只能从转发看到其中某一条”。这种情况,在微博上很常见、很正常,根本挨不上曲解,更谈不上“故意”。引人注意的发言容易被大量转发和评论,尤其当发言出自名人——这就是微博的传播特点。谁让伍部长自己既是名人、又就热点问题写下太扯人眼球的“大实话”呢?!而且,即使读完他的连续发言也并不如他所说,“印象完全不同”。相反,他后面的发言是对传播最广的那段“大实话”的强化和补充。李鸿文从中总结的三逻辑令伍皓很恼火,但却相当准确。
如,“对拆迁维权的围观和声援”鼓励对抗、制造更多流血和悲剧。这一逻辑,就没有谁强加给他,而是他自己在连续发言中反复强调的。
逻辑之二,“强拆难免”。伍皓发言的确没有出现“强拆难免”的词组,于是辩称“拆迁难免”不等同于强拆难免。然而,他是在各地搞强拆的态势下和青岛强拆使悲剧性冲突一触即发、网友谴责强拆的语境下说“拆迁难免”。这种现实态势和谈话语境下他口中“很难避免”的“拆迁”当然不是指非强制拆迁,而是指那种没达成协议而进行的拆迁。没有平等议价,没有达成协议的“拆迁”不是强拆是什么?对此,伍皓应该心知肚明。诚然,他也提出防止强拆三建议,可惜重心是要求拆迁户“要价要合理”、行为“不要过激”,其他两条都是虚的。拆迁户在强拆中是极其被动的一方,防止强拆,把重心放在对被动方提要求上,说他在废话而没说他在忽悠,已经很客气。
“强拆难免”、“拆迁难免”?在这上面玩文字游戏很没意思,抓住这一点起诉并索赔,很不智。好在及时“放弃”了,但就此牵涉的话题,比如认为拆迁户的要价转嫁给了购房户,拆迁为发展所难免,都是重大是非,有必要厘清。且暂时放后,先回到微博传播引起的风波。
尽管微博传播的碎片化可能导致割裂和片面,但伍皓那天的连续发言还真不是这种遭遇。何况,即使真被割裂、被片面,被反对,他其实是有思想准备的,他不是跟人讨论过微薄的传播缺陷、对此很清楚吗?!既然如此,当初大动干戈的起诉之举,就令人费解。起诉虽然放弃了,却仍一口咬定被“故意曲解”了,要求私下道歉。这就有点耍官威了。认真说来,该道歉的是他!在网友对拆迁维权的围观和声援上,他的系列发言不仅歪曲了,更颠倒了事实、栽赃和侮辱了大家。只是,围观者属于不定型的网上群体,临时因某个事件聚集起来,参与者大多匿名,被侮辱了、被栽赃了,至多在他的围脖上还以颜色,并不能以围观者身份起诉。但如果伍皓有道德自觉,应该主动就此道歉,还“围观和声援”的网友们一个公道。
说明:昨日涉及拆迁部分还有个尾巴,先发了一半,打算将“谁该道歉”留待全部收尾后一起发出。但这部分跟后面讨论拆迁问题不太契合,还是单独补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