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的特殊化措施和隔离措施
(2009-03-06 10:57:46)
标签:
两会贵宾闲杂人等选民角色定位媒体精神堕落功能畸变杂谈 |
分类: 政治文明 |
已经开幕的全国两会成为媒体报道重点,在情理之中。不过,召开之前那阵子的准备工作成报道热点,过于特色了。据报,为确保两会代表、委员的健康,一是所有承担接待任务的宾馆,工作人员都先行进行了体检。二是清理周边环境。这样的消息让人不是滋味。作为迎来送往之地,不管客人什么身份,宾馆都应提供健康、卫生的条件。对从业人员的身体要求是由这一行的工作特性所决定的,没理由根据要接待人的身份而宽严不一。清理周边环境,从往年全国两会和各地刚开过的省级两会来看,目的不外是营造亮丽环境、保证相关路段畅通,当然,最要紧的还是防止所谓“闲杂人等”接近代表、委员及开会地点。
宾馆卫生条件、工作人员体检以及属市政当局对全体市民应尽之责的良好环境和尽可能畅通的道路,原本都应该是常规,却在两会前大动干戈,弄成专门为了代表和委员而采取的特殊措施。其中一些措施还往往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不久前地方两会期间,很多需要出行的市民就大大领略过因特殊地段交通管制、车辆绕行而造成的道路臃堵。
这类已成下意识的特殊化做法给人强烈提示:一种无微不至的制度性安排强力呈现出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身份等级的价值观在今天已经何等的发扬光大!而主流媒体把准备工作期间此类做法视为理所当然,作为大事正面报道——这期间有多少需要全社会关注的事被媒体冷处理掉了啊——,突显了这部分媒体的精神堕落和功能畸变。针对两会接待而采取的特殊化措施和媒体的高调正面报道,想来也是为了强调会议的重要。但会议的重要性无须以这种方式来炫示。如果说是为了提醒代表、委员履职,却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这些做法未必可以增强代表、委员们的职责意识,倒是在刺激其中一些人的特权意识、贵宾意识上很有效,而这却是他们最不该有的、会对他们自我角色定位带来干扰的意识。
选民授予权被虚化本来就已经使相当多代表弄不清自己跟民众的关系;人大代表构成上的官味十足(集官员和人大代表于一身的占总数70%)以及官本位的现实,又使许多代表以惯常的官僚思维看待和处理跟民众的关系而角色定位错乱(这不,一批医疗界委员日前说“中国看病不算难,不算贵”,是“患者求医标准过高”。这番出自医疗界中有一官半职的委员之口的话令人啼笑皆非。一方面,他们仿佛不知人间世事的天外来客;另一方面,包含话中对求医者的教训责难意味又透露出他们的角色错位),特殊化措施只能强化这种情况。
而清理和防范“闲杂人等”不止是特殊化,实际上是把代表、委员跟民众相隔离。视之为背离政治文明的措施,不为过。相当多的代表、委员,平时就跟民众隔膜。原因不一定在代表委员自身,而更多在制度设计上。代表、委员的产生途径自然是根本原因,但非职业化也导致这种情况。即使定位准确、有认真履职意识的人,非职业化造成的精力、时间限制也使其很难跟民众保持广泛而经常的联系。每年从地方两会到全国两会事实上采取的隔离措施,特别是会前清理“闲杂人等”,会议期间严防“闲杂人等”接近代表、委员,更加深了隔膜。不知道是谁发明了“闲杂人等”一词。这个词含义模糊,使用者可随时按需把不在权力体系的任何人归入其中。官员出行,它可以成为将官员凌驾于衣食父母之上并隔离开的语词工具;开两会,又成了把民众跟代表、委员隔离开的方便工具。
在如此刻意营造的环境下,除非代表、委员自身理念明晰,头脑清醒,否则,很难抵制种种强化身份特权措施的诱惑。而被这种诱惑牵着走,是很容易云里雾里不认识自己是谁的。近年经常爆出一些代表犯事、犯横时,动不动亮出“人大代表”身份。这部分代表的横劲,从根本上说当然还是在代表的进出口上:进口不归选民管,出口呢?“选民”照样没戏。但也是特权化措施惯出来的。
2009年3月5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