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长假”
五一节来临了。尽管“五一”作为国际劳动节的意义被GDP和部门利益所遮蔽,人们的度假、休息也被处处人满为患的情景和价高质低的服务弄得很没意思,可“黄金周”一如既往,照搞不误。
无意谈论“五一”节本然意义的被遮蔽,难以释怀的是:“黄金周”究竟是谁的“黄金周”?政府部门有权通过强制挪动法定双休日来制造所谓长假吗?
以拉动消费为初衷的“黄金周长假”,实行没两年就弊端显露。说是长假,其实不过是靠行政命令把三天节日假跟前后两周双休日捆绑在一起凑够七天制造出来的,这是要以人们超时工作来交换的虚假“长假”,而且往往以打乱正常的工作、学习节奏为前提。有时,这种打乱正常节奏的强制性政令毫无来由,像是纯粹过命令瘾似的。拿今年来说。元旦是星期一,放假一天,正好接上前面两个双休日,无须调整便可以连续休三天,丝毫不对正常的工作、学习秩序造成干扰。可一个政令,元旦前的两个双休日便挪到元旦之后。这多此一举使得人们元旦前得整整工作七天,而休假后上两天班就又逢双休日了。前后两周工作时间的极端不平衡肯定影响效率。学校更倒霉,乱弹琴的统一放假无异于对正常教学秩序的一场破坏。用连续七天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完全违背了青少年用脑卫生;而三天假日与下一个双休日仅间隔两天,对自制力不强的许多中小学生来说,两天还不够用来收心。大学也好不到哪里去,先疲劳后松弛,两周教学秩序都大受干扰……。
以政令打乱自然衔接的元旦休息日的举动令人犯疑:这益处一点没有却对工作、学习效率副作用多多而且更破坏节日休闲情致的挪动双休日,究竟唱的哪一出?
一个半月后的春节又如法炮制。这次似乎存心跟民间深厚的除夕情结过不去。传统上,家人在除夕日是要齐聚一起吃年饭、守岁的。它作为送旧迎新的民俗在我国持续了数千年,早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岁岁交替的全民性仪式,而灌注其中的浓浓亲情则使它长盛不衰。除夕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丝毫不亚于大年初一,但却被排斥在法定假日之外达半个多世纪。近年,民间和学界呼声强烈,要求把除夕列为法定假日。这要求其实跟政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偏好相暗合,人们满可以期待能获得积极回应。政府呢?在这既关乎每个家庭也事关重要民俗保存的问题上作出顺应民心的回应,至少有两个不难操作的方案可选择:增加除夕为假日,或者,从除夕开始春节的三天假。我国法定假日偏少,大大方方把这么一个日子增为假日自然再好不过;不愿增加,把假日挪前一天,也并不存在影响工作秩序或影响经济等问题。实在连这也不成,今年除夕恰逢周六法定休息日,不上班,并没有占谁的便宜。政府大可以顺水推舟、听其自然。可是就奇怪了,非得来个逆向的积极行政:一个政令把这原本就属休息日的除夕日改为了上班日。
“民意几何?”的唏嘘感叹之余,查了年历:“五一”是星期二。三天的假期,两头都不靠双休日。要想制造一个从一号开始的“五一”黄金周,不仅必须人为挪动前后两周的双休日,而且还要人们先连续工作八天。对任何文明社会来说,这工作日都长得离谱!要照旧制造那么一个“黄金周”,难度有点大。再说,今年两会期间,改革休假制度又成了不少代表的关注点,尽管依然是有议案而无回应,但还是希望能在行动上悄悄改变:总不至于为了凑一个“五一长假”,要人们连续工作八天吧?结果却偏偏如此。
为什么非得这么做?真的如某些机构所称,是为了人们能够充分享受休闲、旅游吗?
人们的体验和大量可观察的经验事实很难支持这种说法。每年几个“黄金周”都因为人太多、太集中,外出休闲旅游越来越变成花钱买罪受,生态环境更是遭受不可承受之灾,再加上旅游服务部门坑人宰客事件频发,“黄金周”制度饱受争议和批评。近两年问题暴露更多更严重,社会各界批评更趋激烈,要求错时休假的呼声越发的高。但有关部门硬扛着,依然我行我素。这回的五一节,“调配”难度再大,也力排万难,弄出一个十几亿人凑一起扎堆的“黄金周”。
冠冕堂皇的说辞对于人们了解“黄金周”的真实意图,不能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但热中“黄金周”的那些部门的涨价信息,倒是给出了至少是大部分答案。进入四月没多久,一些部门就算计着“五一黄金周”了。许多景点、博物馆迫不及待宣布门票价格上浮;定价奇高、平时不得不打折的机票迎来了高价时段,火车客运、长途汽车也纷纷准备提高票价……
强扭的“长假”早就蜕变成一些部门招财进宝的把戏;所谓“黄金周”,实为这些部门对全民的“打劫周”和生态环境“破坏周”。越来越多的人看透这一点,表示“黄金周”决不出门,就家里呆着。但中国人太多,不管多少人采取这种以放弃外出休假为代价的无声抗议,然而在行政命令使得全国不分行业不论工作性质而统统在同一时间“休假”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得不利用这有限机会出行的人还是会多得令交通、旅游等部门心跳。这些部门拿捏准了这种国情,知道不管涨价还是劣质服务,都不会对“长假”期间到处人流汹涌的情况产生什么实质性影响。人流滚滚之下的滚滚财源,使“黄金周”的确成了这些部门的“黄金”周。所以,无论人们对虚伪的“长假”多么反感,废除“黄金周”而实行自主选择休假时机的带薪休假的意愿有多么强烈,“黄金周”就是要继续搞下去。
其实,当公权部门蜕变成利益主体而一门心思趋利,想继续这种有暴利可图的做法,一点也不奇怪。然而,想是一回事,能不能是另一回事。真正奇怪的是,这些部门能够心想事成,实现使整个国家所有行业、所有机构、所有人在休假上都服从统一挪动双休日的安排。但这一来,问题也出来了:进行这种涉及所有行业、机构及人员的假日调整,法律依据呢?
国务院于1999年通过修改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第二、三、四款规定,从当年国庆起,每年的春节、“五一”节和国庆节都放假三天;该《办法》第六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
以上条款中根本没有政府机构临时变更节日前后双休日的依据。对政府来说,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不过,考虑到最初这样做是为了拉动内需,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计,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然而即使在权宜之计的意义上,也不能要求、不能强制,而只能限于建议。具体怎么调配节日假和双休日,那是应该由各行业和机构根据自身性质和特点来自行决定的。目前这种由政府机构对节日前后的双休日作统一变更的做法,于法无据,实际上是若干年来习惯性越权在假日问题上的表现。这种习惯性越权的背后,不仅有政府的“假日GDP”冲动,更有相关部门的逐利冲动。至于统一“长假”是不是有利人们休假,反倒分量很轻;各行业和机构是不是都适合这样的统一,则根本不在考虑之内。说不在考虑之内,绝非夸张,仅举一例便可证明。在被迫接受这种统一安排的机构中,教育机构是很不适合这种捆绑双休日的统一安排的,因为这严重违背教育活动的常识,对学校教学造成极大干扰和破坏。然而,为了一个“假日GDP”以及某些部门完全上不得台面的利益冲动,竟不惜拿教育陪绑,学校则不得不接受,就连最应该具独立自主的大学也不例外。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尚且要服从这般安排,何况其他?
剖析“黄金周”,不是要反对长假。工作之余享受长假,乃人之所欲。但人们想要的不是现在这种拿双休日作抵押,疲劳工作、疲劳旅行(要不就只有在家呆着)的“长假”,而是真正的长假。实现它并不难,只需兑现《劳动法》关于劳动者每年七天带薪假的规定即可。兑现这一规定,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表明这关乎每个劳动者休假权的法律条款不再是一纸空文——迄今为止,唯一享受了劳动法关于带薪假规定的,是公务员,然而,中国肯定不会只有公务员是劳动者。其次,每个人自主选择代薪休假时机,将极大缓解因人为制造统一长假而导致的博物馆、景点、交通运输人满为患的情况;“长假”期间被迫选择不出游的,也将可以适时安排自己和家人的出游计划,这实际上也就使得更多人加入到旅游消费行列。旅游消费总人数增加了,但细水长流,拥堵少了,对个人对国家经济,都是好事;而且对国家来说,通过兑现劳动法实现的拉动内需,不仅无须以每年几番打乱整个国家各行各业的工作秩序为代价,还避免了在这个问题上作于法无据的尴尬事。唯一感到不利的,是那些少了涨价由头的机构。
这孰轻孰重,难道不清楚吗?
2007-4-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