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阮玲玉》与“新女性”

(2008-12-15 16:49:05)
标签:

杂谈

《阮玲玉》与“新女性”

 

《阮玲玉》与“新女性”

从《胭脂扣》到《阮玲玉》,再到《长恨歌》,很难不说关锦鹏对于旧上海有一种割舍不去的怀旧与迷恋。
    阿关镜头中的女子,总是从骨子里透着风骚和妖娆。小家碧玉的做派,流于表面的精致。上海女子总给人这样的印象,一辈子都在为面子而活,而虚荣到了她们这里也显得高贵。是一时受宠的花朵,却摘不掉命运的标签。记住了镜中施脂抹粉的容颜,却忽略了真正的自我;沉醉于男子的万般殷勤,便天真而奋不顾身地纵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

    眼线盖住疲惫,口红抹去憔悴,人前显贵,人后受累。

    一纸人言可畏,阮玲玉的自杀为30年代的默片时代写上了最后一个凄婉的传奇。


《阮玲玉》与“新女性”
    关锦鹏的剪辑方式无疑是特别的。将剧情部分、拍摄部分以及资料部分穿插交织,三种不同的画面质感组合在一部电影中,却不显得凌乱。剧情的间断起到一种间离效果,不时将观众从戏里拉到戏外,削弱了感情渲染,却使得整个影片的视角更加客观。



    依我看来,导演的目的不仅仅是讲述阮玲玉传奇般的故事,更是启发观众的思考。一个旧时代迫于舆论含冤而死的女子,却极为讽刺地出演了《三个摩登女性》和《新女性》这种刻画进步女性的电影。在戏里是那样坚强独立的女子,在戏外却上演着如此一出悲剧。到底是谁杀死了阮玲玉?是社会环境和舆论的压迫,还是那两个龌龊男人的伤害,还是她自身心理素质的残缺?三者皆有之。然而说到底,还是阮玲玉的悲剧性格害了她。

    旧时代的女子普遍缺少独立意识,“新女性”的思想也是在那时才被刚刚提起。加之阮玲玉自小的成长环境与她的懦弱自卑性格又有一定的关联。这样一个脆弱的女子,她自然是希望有个人能好好疼爱她,好将自己一生托付。只可惜遇人不淑,在名声受损的同时,对爱情的失望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她的自杀。说舆论和张达民逼死了她,未免言过其实。从她的自杀,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怯弱和逃避。

《阮玲玉》与“新女性”

    这让我想到杜十娘的投江自杀,同样是为了一个男人,而白白舍弃了昂贵的珠宝和自己的性命。我曾撰文批判杜十娘对男人太过依赖,在我以为,女人要幸福只能靠自己,将自己的命运托付于他人,实在是愚蠢之极。于是有人反驳我说,至少应该将当时的社会和人文环境综合起来考虑。的确,他说的是有道理的,在那样一个男权的,女性几乎没有地位的社会,你能如何要求一个弱女子像现代女性那般独立呢?

    于是很明显,我们能看到关锦鹏对于女权的思考。他巧妙地设置了拍摄纪录这样一个部分,插入了对饰演阮玲玉的张曼玉和饰演黎莉莉的刘嘉玲的访谈。实际上是把30年代的阮玲玉和黎莉莉投影到当时的90年代,尤其是张曼玉,她等于是再造了一个被赋予坚强禀性的新时代的阮玲玉形象,同样是花瓶出身的女演员——张曼玉在影片开头就笑曰“和我岂不是很像”——到一代影视红星,有着同样的妩媚和妖娆,张曼玉却有着阮玲玉所没有的人格独立。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张曼玉被问及“若今天你遇到同样的事情会自杀吗”,她大笑之后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想我第一个反应,除了给人的感觉是不在乎,我不开心是我自己的事,但我一定不会给他们满足感,说我不开心,更何况自杀。要死我自己会选择去死,不是因为你们。”这一刻的她在我看来甚是动人,或许这就是所谓“新女性”的美吧。
 
    影片的大背景正是日军开始侵略中国之际,一切都沦陷在动乱、颠覆与革命之中。而阮玲玉也是死在了三八妇女节,她也自知以她的悲剧,是无法做好那个“我们女人站起来了”的演讲的。因而我以为,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一个旧女性时代的倒塌,到一个新女性时代的建立,这其中是一个漫长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与成长的过程。

《阮玲玉》与“新女性”

    关锦鹏是善于怀旧的导演,总能悉心地还原那些时代的画面与质感,却不让你深深地陷到情节里面去。于是面对那些风起云涌的故事,我们只是遥遥地看着。在他的《阮玲玉》中,已经死去的阮玲玉却可以作为张曼玉而重新笑着坐起来,这一切无不提醒着我们,阮玲玉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新女性的时代正在到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女主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