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核心素养 |
2019广东中考模拟题(二)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周敦颐《爱莲说》)(1分)
(2)《论语》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认为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进步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分)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杜甫《春望》)(2分)
(4)口口口口口口口,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1分)
(5)请把崔颢的《黄鹤楼》默写完整。(4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hu miè( )的!
(2)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d zhù( )。
(3)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niàn qng pà zhòng( )。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mái tóu k gàn( )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夜悄然来临,窗外弦月如钩,夏虫脆鸣,几许繁星闪烁着陪伴冷月。
B.河水哗啦啦地唱着歌婉蜒而去,像一条银白色的丝带,滔滔清流滋润了河边的田野。
C.今年“五一”小长假,天公作美,肇庆市几个景区变得炙手可热。
D.他会上说得好好的,没两天就改了口,真有点让人莫名其妙。
4.选出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2019年适逢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全世界各地都即将要举办达,芬奇艺术大展,以纪念这位传奇般的天才。(删去“要”)
B.为确保骑行安全,自行车专用路只允许自行车通行,不允许电动车和机动车。(在“电动车和机动车”后面加上“通行”)
C.5月24日,河南省郑州市一位市民首次在支付宝“未来药店”通过刷脸支付药品。(删去“通过”)
D.处于“鄙视链”的网剧能不能在口碑与流量上实现逆袭,关键在于题材、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将“的创新”改为“能不能创新”)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为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请用一句话介绍“三坊七巷”(不超过30字)。(2分)
(2)以“三坊七巷”开头,给下面对联拟一下联。(2分)
海峤人文乐雅书香今逢盛世
三坊七巷________________
二、(46分)
(一)(10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宜乎众矣(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____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选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____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现自己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B.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进行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
C.文章语言富有特色,优美、简练,“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废话。
D.文章结尾处,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二)(9分)
唐宋令文者有神力。禅定寺有牛触人,莫之敢近,筑圈以阑之。令文怪其故,遂袒褐而入。牛竦角向前令文接两角拔之应手而倒颈骨皆折而死。又以五指撮碓觜,壁上书得四十字诗。为太学生以一手挟讲堂柱起,以同房生衣于柱下压之,许重设酒,乃为之出。
(节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莫之敢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B.令文怪其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壁上书得四十字诗/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许重设酒/遂许先帝以驱驰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牛竦角向前令文接两角拔之应手而倒颈骨皆折而死
11.根据选文,为什么说宋令文有神力?(3分)
答:
(三)(10分)
猪真的很胖吗?
苏澄宇
大家在形容一个人身材很胖的时候,用的最多的一个形容词就是“猪”,甚至会说出“胖得跟猪一样”这听起来很不文雅的句子。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猪真的很胖吗?
世界卫生组织对肥胖的定义是“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要注意这里有个前提,即“损害健康的”。还有就是通过BMI(体重公斤数除以按米计算的身高的平方)值的高低进行判断,BMI值等于或大于25为超重,等于或大于30为肥胖。不过这个标准有时候也未必适用于所有人,因为个体的体型差异,有时候体型高大的人BMI值会偏高。
因此近来,一些科学家研究通过体脂率的高低来定义,即通过人体脂肪重量在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来定义一个人是否肥胖,体脂率小于30%时为不肥胖,体脂率等于和大于30%而小于36%时为轻度肥胖,体脂率等于和大于36%时为肥胖。
有了这个肥胖的定义之后,我们接下来就可以方便地讨论猪是否是胖子。中国的猪的品种很多,不同猪的体脂占比都不一样的,背膘厚表示猪脂肪多少,背膘厚度越厚瘦肉越低;相反,则瘦肉率高,我们所常吃的猪的品种无非就是长白猪和大约克夏猪(大白猪)。一般来说,100kg长白猪屠宰时的背膘厚在18mm以下.瘦肉率62%以上;而100kg大白猪屠宰时的背膘厚也在18mm以下.同样瘦肉率62%以上。这两种猪的骨重和皮重占10%左右,可知体脂率约占28%。
如果按照人的标准来确定猪是否肥胖的话,那么这两种大家所常吃的猪的体脂率均略低于30%这个标准,应该算是标准体型.并不肥胖。
为什么我们吃的猪并不胖?说起来也许你不会信,猪比较瘦是因为人类的口味决定的。大家去菜市场选购猪肉时,一般都会选一些肥肉比较少的。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生产的方向,而生产者就会聘请科学家来对猪进行选育,选育出瘦肉更多的猪。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胴体瘦肉率遗传力很高,所以直接对猪肉瘦肉率进行选择,可以有效地提高猪的瘦肉率。
在实际给猪进行选种时,生产者通常采用活体背膘厚间接选择胴体瘦肉率。生产者选好了自己想要的猪,就会让它们进行交配繁殖。当然不可能只是通过一代的选育就能得到瘦肉猪,而是要经过好几代的选育才能得到,一般来说只有通过v15代的选育才能得到生产者想要的瘦肉猪。
不过,如果过分追求胴体瘦肉率,会带来一定的负效应,比如说如果一块猪肉全身肌肉纤维,一点脂肪都没有,那口感肯定很差,吃起来和嚼蜡并没有太大区别。日本和牛的价格高也主要是因为它保持了很好的肥瘦比率,肉里的脂肪就像雪花一样分布在肌肉之间,还有研究表明如果猪的瘦肉率太高了,会影响猪的繁殖力。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瘦肉率并不会要求无限提高,追求极端的做法一定是不可取的。
说到这,你应该明白了,猪的胖瘦和品种的关系很大.那些不是胖子的猪多半是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的选育.那什么样的猪算不上胖子呢?
这些较胖的猪大抵是土猪,“土”的原因就是因为没经过人类的选育。土猪的体脂率一般很高,比如陆川猪,典型的脂肪型猪,体脂率约占53%.按照人类的标准,应该算是严重超标了。
(选自2019年1月30日“科普中国网”;有删改)
链接:
“瘦肉精”能使猪提高生长速度,增咖瘦肉率.猪毛色鲤润光亮,收腹,卖相好;屠宰后,肉色鲜红,脂肪层极薄,往往是皮贴着瘦肉,瘦肉丰满。
(百度百科)
12.下列不属于“猪并不很胖”的理由的一项是( )(3分)
A.判断胖瘦的相对科学的标准不是BMI值,而是体脂率的大小。
B.我们常吃的两种猪体脂率约占28%,均略低于30%这个标准。
C.猪肉生产者为了迎合消费者口味,会请专家选育出更多瘦猪。
D.猪的胖瘦和品种的关系很大.比如陆川猪,体脂率一般很高。
1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会用“猪”“胖得跟猪一样”来形容一个人身材很胖,这听起来很不文雅,可见人们对“猪”有误解。
B.用BMI值来衡量一个入是否肥胖并不科学,因为个体的体型有差异,有时候体型高大的人BMI值会偏高。
C.胴体瘦肉率遗传力很高,直接对猪肉瘦肉率进行选择,可以有效地提高猪的瘦肉率,想要瘦肉猪很容易。
D.本文用生活现象引出话题,接着说明衡量肥胖的标准,再依据标准分析说明我们常吃的两种猪称不上肥胖。
14.你不喜欢吃肥肉,以前家人去菜市场时,你总是让买那种瘦肉特别多的猪肉块。读了本文,你是否有新的想法?为什么?(4分)
答:
(四)(17分)
老太爷
朱莲花
大雨是突然降下的,在老太爷去世的晚上。一夜之间,五里槐村就变成了水茫茫的一片。
凉意笼罩了整个村子。
村子不大,有几十户人家,都是朱姓老祖宗的后代。老太爷是活在村里的辈分最高、年岁最长的人。
当过私塾先生的老太爷就像那一坡又一坡长满皱纹的古槐.香味醇厚地生活在五里槐村,受着全村人的膜拜。
青山依旧,碧水长流,老太爷终于走完了他九十岁的人生,在这个大雨滂沱的夜晚,闭上了他不甘心的双眼。
村里的老汉们,低垂着花白的头.围在老太爷家中,一屋子的长吁短叹。窗外的雨,纷乱瓢泼了一夜。他们也愁肠百结了一夜。
眼前最犯愁肠的,是老太爷入坟的事。全村就是些老汉、娃娃.壮劳力全外出务工了,闻着年味儿才肯回家。要找什么人,才能把老太爷的棺木抬到山坡上的祖坟地呢?
大雨却不管老汉们的愁事,没日没夜地下着,洗刷着远远近近的一切。但是也有雨水冲不走的记忆,清晰地从老汉们的脑海深处冒出来。
记得那时,日子都过得苦,大人娃娃总吃不太饱。虽说上学基本免费,村里人还是不上心,。这样的日子,谁还有心情让孩子念书?
只有老太爷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11金秋九月,天高云淡,是村校开学的时节。
12戴着瓜皮小帽、穿着黑色斜襟衣的老太爷,拄着拐杖,捣捣东家的门,敲敲西家的墙,说,娃们该上学了。
13小辈们并不买他的账.有的反而和他顶嘴:“肚子都吃不饱,去学校干啥?你也不看看.这些猴崽子,生就的榆木脑壳子,能读哪门子的书'”
14碰了壁的老太爷快快地抚着槐树,满脸伤悲,目光悠远地看着前方,有人走过就叹息:“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经书不可不读啊!”
15可是,谁听他的话呢?
16老太爷沉默着。后来.他开始在家鼓捣.熬制娃娃们爱吃的麦芽糖和香味玉米籽。
17村里人带着白天的劳累.在大槐树下歇息。老太爷用零食引诱着疯玩的娃们到他的小院里来。院中铺着竹席,吃过馋人的麦芽糖和香味玉米籽后,老太爷就领着他们念唐诗宋词.讲经史子集,细述外面的世界,把他的希冀悄然播种。
18月光照着池塘,风爽快地吹过。沐浴着这份安静与美好,那些诗意的句子和美丽的梦想如精灵一样,在娃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19老太爷的诗书启蒙,让娃们带着梦想的翅膀.陆续走进校门,一路读书到大城市.跳过龙门,飞出了五里槐村。
老太爷摸着小胡子,逢人就露出满满的笑。
21只是这几年,农村娃上个大学真心不容易,工资低消费高,让村里人对读书灰了心,早早地撵着孩子丢了书,出门去打工。
22九十岁的老太爷,最后一次踉跄地走过荒芜的土地,浑浊的老眼滴下泪水。
23他老了,无力再为迷路的儿孙们指点迷津。
24在这个万物吐故纳新的雨夜.他抱憾黄泉,把愁肠留给了一村子的老汉。
25愁肠复愁肠的老汉们,在一个天刚放晴的晨晓,听到满村的狗们此起彼伏地嚎叫,疑惑地打开门。发现老太爷家门口站满了人。
26黑压压一大片,全是五里槐村走出去的读书人。他们散落在各个城市生活,听到老太爷去世.相约着回来为他送终。
27这些文弱的读书人,一律穿着白衬衣,罩着黑西服,手臂上缠着黑纱。平日,村里人都笑他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此刻,他们却显得那么有力量,让人安心。
28多彩的经幡飘起,老太爷的灵柩稳稳当当地抬在了他们肩上。这些飞出五里槐村的男女们和全村的老人、娃娃一起,缓缓向墓地走去。
29泥地上,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伸向远方……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2期上)
15.根据小说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以下表格。(4分)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雨夜老太爷去世.全村无劳力抬棺木下葬
发展(1)
发展(2)
高潮
全村走出去的读书人集体为老太爷送终
16.本文语言优美,请联系全文,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月光照着池塘,风爽快地吹过。沐浴着这份安静与美好,那些诗意的句子和美丽的梦想如精灵一样,在娃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答:
(2)这些文弱的读书人,一律穿着白衬衣,罩着黑西服,手臂上缠着黑纱。平日,村里人都笑他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此刻,他们却显得那么有力量,让人安心。
答:
17.根据小说内容,说说老太爷是个怎样的老人?(4分)
答:
18.你如何看老太爷的命运和村民对读书的态度?(5分)
答:
三、(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常常充满着变数。一句话,可能刷新我们的生活态度;一堂课,可能更新我们一的思维方式;一个意外,可能改写我们的人生轨迹……
请以“改变”为题,或自拟一个包含“改变”这个词语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拟定题目;(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
柯察金双手抱头,陷入沉思之中。他的一生,从童年时代一直到现在,一幕幕地在他眼前闪过。他这二十四年生活得怎么样?好呢,还是不好?他一年又一年地回顾,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检查着自己的一生。结果他十分满意,他这辈子过得还挺不错。当然,由于愚蠢,由于年轻,更多的是由于无知,也犯了不少错误。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在火热的斗争年代,他没有睡大觉,在夺取政权的残酷搏斗中找到了自己的岗位,而且在革命的红旗上,也有他的几滴鲜血。在精力全部耗尽之前,他没有离开过队伍。
……
“谁想到你会有今天?”
枪口轻蔑地直视着他的眼睛。他把手枪放到膝上,恶狠狠地骂了起来:“这算什么英雄,纯粹是冒牌货,老弟!任何一个笨蛋,随便什么时候,都会对自己开一枪。这样摆脱困境,是最怯懦、最省事的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对懦夫来说,也不需要更好的出路,你试过去战胜这种生活吗?你尽一切努力冲破这铁环了吗?你忘了在诺沃格勒一沃伦斯基附近,是怎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枪藏起来吧,永远也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
得有益于人民。”
他站起来,朝大道走去。……
1.联系原著.说说保尔“在夺取政权的残酷搏斗中找到了自己的岗位,而且在革命的红旗上,也有他的几滴鲜血”的相关情节。(4分)
答:
2.保尔为什么要自杀,他是如何说服自己放弃自杀的念头的?(3分)
答:
3.请结合保尔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简要说明他对自己二十四年的生活“十分满意”的原因。(3分)
答:
【参考答案】
一、
1.(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闲来垂钓碧溪上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萋鹦鹉洲。曰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1)毁灭(2)赌注(3)拈轻怕重(4)埋头苦干
3. C(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不符合语境。)
4. C(将“支付”改为“购买”;或改为“支付药费”,搭配不当。)
5.示例:(1)三坊七巷是福州老城区一处古建筑群,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三坊
七巷琼楼画阁(琼楼轮奂)又沐(拂)春风
二、
(一)6.(1)多(2)少(3)应当
7.(1)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待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则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8.B(菊是正衬)
(二)9.D应允、答应(A没有人/不要、别:B原因/所以:C写,书籍)
10.牛竦角向前,令文接两角拔之/应手而倒/颈骨皆折而死
11.他用手按倒牛,牛折颈而死:能用五指抓起捣米的石臼杵在墙上写诗:一手拔起讲堂的柱子。
【参考译文】唐时,宋令文力大无穷。禅定寺有一头牛爱顶人.没有人敢靠近,只有筑圈拦着它。宋令文很奇怪,问清是什么原因.于是他光着膀子进去,牛伸着两角向他冲来,他接住两只牛角拉住,一下就按倒牛,牛的颈骨都断了,牛也死了。他又能以五指抓起捣米的臼杵.在墙壁上写了四十字的诗。在太学生面前,他一手拔起讲堂的柱子,把同室学生的衣服放在柱下压着,要他答应请酒,才给他取出衣服。
(三)12.D(“体脂率高”恰恰是猪胖的表现)
13.C(不是很容易,文章说“……一般来说只有通过4—15代的选育才能得到生产
者想要的瘦肉猪”)
14.是的。应该买那种有点肥的猪肉块。一是口感会更佳:二是更健康,可以降低买到食用了“瘦肉精”的猪的风险。(每点理由2分)
(四)15.发展(1)老太爷用零食引孩子上学读书。发展(2)村里人对读书灰心,老太爷死不瞑目。
16.(1)这里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太爷教的“诗意的句子”和“梦想”比作在孩
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的精灵,形象生动地写出老太爷的教育为孩子们播下知识的种子,为他们开拓了生命的视野。(2)通过村民的嘲笑.反衬村中读书人对老太爷的思念、敬重和知识给予他们的力量。
17.当过私塾先生,被全村人膜拜。重视教育,不得已用零食引孩子上学,教孩子读书,给孩子讲外面的世界。
18.老太爷有他的幸运和不幸。幸运的是他把读书的种子传承给村里的孩子,让他们走出村庄,走向广阔的天地。这些走出村庄的读书人或许暂时境遇不佳,但都非常敬重老太爷,也坚信知识的力量。老太爷的不幸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因知识而受全村膜拜的他却看到村民对读书的灰心.这让他“闭上了不甘心的双眼”。村民对读书持一种功利性的态度,饿肚子不愿意让孩子读书,读书人生活境遇不佳,对读书灰心。村民的这一态度源于民族文化的功利性追求.也源于其不读书的个人背景。
三、19.(50分)
【写作指导】这道作文题既可以理解成命题作文,也可以理解为灵活的半命题作文,能给写作者极大的发挥空间。
“改变”,意味着不同以往,而且很显著的有变化。前后的对比中必须有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这恰恰揭示了改变的原因。如以前很胆怯自卑,现在勇敢自信了,前后判若两人,必须有个关键事件的发生.才能让读者觉得改变是合理的、必然的、令人信服的。可以是听了某人的一句话.触动心扉,幡然顿悟:可以是经历了一堂别致的课,动人心魄,豁然开朗:或者是蓦然遭遇了一个意外,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所以,如果写记叙类文章,不仅要交代今非昔比的表现,还要交代改变的内在原因——而这往往关乎中心思想。如果写议论类文章,则应围绕“什么能改变什么”“为什么这么说”等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如果以“改变”为题,则只是限定了文章的范围,写作内容比较宽泛,如果在“改变”
前后补上了其他词汇,就使题目更加明确,写作内容更加具体,主题也更突出了。如“小组合作改变了我的孤傲”,不仅明确了“我”由孤僻变得合群、阳光,而且预告了改变的关键在于“小组合作”,也委婉地预示着作文内容主要是校园生活或课外活动。
附加题
1.(1)为了保卫政权,保尔加入了布琼尼的骑兵部队和红军战士一起夺取了罗夫塔.把波兰军队打得七零八落,解放七干多革命者。(2分)(2)听说师长牺牲了,保尔扬起马刀和战友们把一个排的波军全砍死了,但一块弹片射进保尔的头部,抢救过来后右眼却失明了。(2分)
2.身体彻底垮了,丧失了战斗能力。(1分)保尔想到了以前经历的种种困难和为了克服困难所做的奋斗,他决定坚持活下去,冲出困难的铁环。(2分)
3.保尔的二十四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充满了战斗气息、与困难斗争、与疾病拼搏的血与火交融的生活。保尔作为一名战士,他没有虚度青春年华,他是个纯粹的战斗者,他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所以,他的青春是无悔的,他对自己之前二十四年的生活是满意的。(3分)
(能结合“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句话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