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艺术 |
教师劳模事迹材料
原创 2017-12-21 原去 原去原来
李静初事迹材料
李静初,女,28岁,辛寨初中一级教师。1999毕业之后先后在盘阳初级中学、卧龙初级中学、辛寨初级中学任教。26年来,扎根基层、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潜心钻研教材,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先后被荣获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中获初中组一等奖等10余项荣誉称号。
一、扎根基层,坚守清贫,用爱诠释人生。
盘阳初级中学是较为薄弱的初中学校,学校在东盘阳村里,校舍简陋,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食堂只提供一顿午餐,学生都通校,晚上住校的老师寥寥无几,漆黑的校园令人夜不成寐。学因条件艰苦,待遇不高,在盘阳中学工作10年间,先后有数十名教师从盘阳初中调出。李静初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多次接到知名私立学校调动意向书,也面对多次知名企业高薪加盟的邀请,她都不为所动、婉言谢绝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从事最普通的语文教学工作,最高职务做到语文教研组长,但这些都没有阻挡她对基层的热情。 2004年正月,天降大雪,光滑如镜,导致道路不通车,她步行三十里,从老家柳山赶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双脚磨出血泡,一瘸一拐走路好多天。
就读于盘阳初级中学的,绝大部分是山区学生,生源基础差,家长也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张静可贵之处在于,学生只要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困难,她都会予以帮助。26年来,到底帮助过多少学生,张静本人并没有统计,因为她从不记账,也从不追讨。其中贫困生马恭福是重点资助对象之一,马恭福家境贫困元学费交不起,面临辍学,张静得知情况之后,及时伸出援手,交上学费,让他完成学业。马恭福,从念完高中、专科、本科到后来考上XXX大学硕士研究生,张静一起关注着,这是个很有上进心的孩子,他说他想做个学者,张静就让他不要再在外面做兼职,帮助他沉下心来读书,以免分散精力,使其术有专攻、学业有成。张静老师谈起这个学生时,一改谈自己平时的低调,顿时眉飞色舞,眼睛发亮。据不完全统计,她资助的学生约有20人以上。
张静老师最感人之处就是坚守:二十六年如一日,坚守在农村,坚守在基层,坚守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坚守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怀孕期间,上两个班的语文课,虽双脚浮肿,鞋都穿不上,但为不给孩子耽误课,买比平时大三码的鞋子穿着,坚持给学生上课,直到产前三天才休息。产后90天就又接上了两个班,由于身体虚弱,曾两次晕倒在课堂,稍微休息恢复后继续上课。她辛苦着,耕耘着,并快乐着,收获着,她是清贫的,更是富有的,无怨无悔始终保持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民教师本色。
张静深知“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总得自己心中先有。”对待每个学生,付出爱心、耐心,更有如针般的细心。对待工作没有丝毫的怠慢,既做“教师”,更做“人师”,而且把做“人师”放在第一位,力争使自己的思想、观点、作风、言论、行为乃至生活习惯,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成长施加影响,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二、潜心钻研,笃学不倦,用心经营课堂。
张静在教育教学上勤于钻研、创新理念,着眼长远、因材施教,教学生会说话、会读书、会写字、会作文、会做人,以自己朴实的教学方法和骄人的教学成绩,深受学生爱戴。
理念之一:眼里没有差生。张静说:每位学生都有自尊心,一定要尊重她们,千万不能做树剥皮的事,一旦被伤了自尊,孩子很容易破罐子破摔。就算不能成才,也一定要让学生成人。曾经有一个男生,逃课打架,不爱学习,连续转了几个班,学校一度决定劝其转学。张静老师听说后主动提出:给我1个月时间,来做他的思想工作。她耐心给这个男生说教沟通,深入了解,发现了他的书画才能,搞好引导,扬长避短,最终考上一所本科院校,过后该生专程回到母校,将一幅“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的书法作品赠给张静老师。
理念之二:老师就是一座桥。张静老师在于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把自己比喻为桥,把身边的每个学生培养好,哪怕上不了好大学,也至少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朴素的愿望里,体现出一种自觉的传承意识。她独创的语文课前演讲一分钟、诵读一分钟教学法,要求学生每天练一页书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奠定了学生坚实的人生基础。讲读课文必须预习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提问时不给唯一答案,学生可以向老师发问等等,她说让学生手里始终握着笔便于写批注、做记号。初中阶段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理念,在张静的语文课上都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学生们说:上张老师的语文课,是一种享受,如果把学校比作一座大花园,那我们就会感到这座大花园一年四季春色满!几年来,在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家务劳作之余,她勤于收集各种与教科研有关的资料,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科研实践,教育科研带来源头活水。一叠叠资料,浸透着她执着追求、孜孜不倦的汗水。随着一篇篇论文的完成、发表,一堂堂好课的开设、展示,一项项课题的开题、结题,她也逐步完成了从教学能手到科研能手的转化。
理念之三:语文是生活的基石。张静本着“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无所不能”的原则,提出厨房里煮出来的词语(大饭桶、一刀切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自主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张静教学方法活,她的四部曲教学法引人入胜,课堂预设、诵读理解、提问暗示、板书启发,她说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基础、是前提,对学生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断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她的“三个一”教学方法新颖别致,为了让学生热爱语文、提高能力,每天课前组织一场即兴演讲、诵读一段三字经或弟子规,加上每天一页练字帖,让学生受益匪浅。演讲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诵读国学经典激发学生思想潜力和学习兴趣,练习字帖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她的三不一要教学手段受到追捧,这就是不批评、不拖堂、不布置作业、上课要始终握着笔。因此,她的语文课总是与众不同,学生对她的课堂评价是充满魅力。
三、教书育人,桃李满天,用情书写辉煌。
作为一个扎根基层的人民教师,张静充分发挥了她引导、示范、辐射的作用,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以情动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
张静一直以“自身素质全,为师当勤奋”作为自勉,26年来,房间一桌一椅一小灯是她最忠实的伙伴,见证着她为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奋斗的过程。除了钻研文学和现代汉语,她还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钻研哲学和历史,学习化学和地理知识。为了上好一节课,她翻阅几乎所有能接触到的资料。为了让课堂充满激情,她认真琢磨每一句课堂语言。为了弄清楚当前的热点问题,她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的书籍,并自费购买了很多与自身专业有关的书籍,如:《小学课堂教学案例》、《小学教学设计》、《成功素质教育》等有关书籍,并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营养,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且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做到勤专研、善思考、细研究,不断的提升自己,丰富自己,十分注重知识的积累,各种知识的杂家从而成为语文教学的专家,知识渊博,博学多才,育科研成果丰硕,被同事们称为活字典。2003年,论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获全国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并在《教师报》上发表;2005年,论文《浅谈如何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在《今日中国教研》上发表;2010年8月,论文《转变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获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8月,论文《放平心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获全国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并在《教师报》发表;2011年2月,论文《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获全国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并在《教师报》发表;2011年6月,论文《思想品德八步教学法研究》获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年11月,撰写的《让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在全国语文主题观摩研讨会议上作会议交流。
张静的执着与坚守、探索与创新,教育教学成绩在当地一直位居前列,在教学中,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精心处理好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做到精益求精。一是教育理念先进。在教育教学上,积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学生。在多年的锤炼当中,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学校勇挑重担的骨干教师。她对教育的执着、对语文的热爱,也养育了学生执着追求的精神。在教学改革的同时,她持之以恒的主动学习教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努力探询适合各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而且学中有变。把语文和数学、生物、医学等有机结合,扩宽学生知识视野,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出上课不要抓的太多,不要准备给学生讲多少,而是要准备让学生接受多少,成为一个创新型的教师。二是注重开展活动。针对刚刚入学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注重将启发式、讨论式与游戏比赛相结合,做到使学生“玩中学”,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她倡导的走进宋唐语文兴趣小组吸引学生200多人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开设“评比栏”、“我是强者”等栏目,增强学生的上进意识,同时提醒优秀生找不足,激励学困生更努力。她的课也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认可,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课,学生成绩也在改革中迅速提高大胆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目标导引教学模式,所教学生成绩明显提升,孩子们变得热爱语文、热爱写作,尽情描绘小说中才有的大场面。一个个童话发芽,一朵朵小诗开放,一篇篇文学作品诞生。几年下来,她所教过的学生先后有120多篇文学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发表。2001年,在《作文报》报社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2006年第二届、2007年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迎奥运作文大赛中,均获中学组指导教师二等奖。三是敢于鼓励创新。张静敢于鼓励创新,往往把一般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熔于一炉,善于把种种精神素材和生活素材以更新奇的方式加以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幻想总是热情地肯定、鼓励和积极引导,绝不用僵化的思想来束缚学生,喜欢见微知著,能够发现普通人不注意的、容易忽略的问题,善于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承认学生的创新能力。2015年4月辅导的刘志轩的“一种便携式卫生蘸指两用盒”项目获得第三十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2015年6月辅导的学生王吉森的电脑动画《断指的国王》获潍坊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初中组二等奖。2015年2月申请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词汇教学教具”。
张静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完美的实践了博雅、博爱、博学三博教育,用自己的行动为当代学生树立了活生生的典范。一是引导养成习惯。对学生严格要求,养成良好习惯。严格要求体现在对学生行为规范严格训练上,特别注重良好行为的养成,如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的劳动习惯,热情开朗的文明礼貌习惯,有序参与的活动习惯。二是注重分类指导。她努力尝试分层教学,为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尖子生注重讲解知识的联系,运用变式教学开发逆向思维,迎合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尖子更尖。学困生注重双基的落实,同时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作业面批、个别辅导、情感鼓励等等,使他们体会到分层不等于被放弃,而是有针对性的提高,增强了各层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明显提高。2014级学生丁世昌刚上初一时,语文的阅读理解部分一窍不通,利用午休时间在办公室单独给他补课,直到他学会阅读理解的方法,他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三是做到勤奋教学。她实行“五勤工作法”,“腿勤”,经常深入班级,走到学生中间,由接触而了解,由了解而理解,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眼勤”,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心态,做学生工作有的放矢;“嘴勤”,耐心指导,经常和学生聊天,指出不足,表扬优点,增进师生感情;“手勤”,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脑勤”,勤于思考,善于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她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关爱学生的大爱情怀、甘于清贫的做人风范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给人精神力量,鼓舞师生奋进。俗话说“天道酬勤”,辛勤的汗水换来累累硕果。她所带的班集体班风正,学风浓,开展活动有声有色,班级面貌欣欣向荣。由此,荣誉纷至沓来,2007年在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中获初中组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临朐县初中语文骨干教师。2009年被评为临朐县首届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2012年被认定为临朐县语文教学能手。2013年被评为临朐县第二届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2014年被认定为潍坊市初中语文教学能手。2015年获临朐县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11月被临朐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全县三八红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