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艺术 |


边玉芳 | 读懂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原创 2017-11-22 边玉芳 新课程评论
边玉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很多中小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业的心理教师,相当多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主题丰富的团体辅导活动以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活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异常行为时会逐渐从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原因,主动寻求心理辅导帮助的学生也日渐增多。
但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倾向,在一些学校,存在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做”“不愿做”“不会做”和“不真做”的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作用与定位?如何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这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科学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出发。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考虑的三个维度
(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其目标群体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针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型,简单的一个分布形态可以用图1表示。大多数学生处于心理健康平均水平,少数学生处于严重心理障碍和高水平心理健康状态。对待处于不同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学生,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是不同的。对于严重心理障碍者,学校心理教师应予以诊断、鉴别甚至转介;对于一般心理问题者,应及时干预,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对于处于心理健康平均水平以上的学生,应该重点预防和发展,进行优势拓展、潜能开发等发展性指导。
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面向学校的全体学生,在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部署和计划中应该针对在校的所有学生,同时对于处在不同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分层统筹式地进行工作。如针对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按照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开设人际沟通、情绪调节、生涯规划和潜能开发等发展性的主题类活动,针对少数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做好个体心理咨询,对于超出学校心理教师工作范围的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转介并配合做好后续工作。
图1 心理健康水平正态分布曲线
(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应该针对个体一生的发展。
在发展心理学中,传统的心理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从出生到发育成熟这一阶段,而德国发展心理学家德保尔·巴尔特斯(Paul B.Baltes,1939—2006)创建了毕生发展观,强调个体的发展是一生的过程,具有多样的形式、复杂的构成、极强的可塑性,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也要将“毕生发展观”贯穿始终,从个体的出生到生命的结束,针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仅仅是指学生当下没有问题,而是应该针对个体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为学生一生幸福生活奠基。
其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从个体一生的发展角度来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体年龄和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一个心理健康状态处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可能在未来由于某个重大生活事件的发生而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出现了心理问题,但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基础、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那么经过及时的干预和调整,该学生依然可以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内容就个体一生的发展角度来看也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其发展主题和任务是不同的。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是仅仅针对学生某个特殊的时期、阶段或者某种状态,而是指向个体一生的发展。
(三)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应该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
对于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基础。
以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为核心的项目组提出了6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供参考。如“感恩”是中学生重要的一项积极心理品质,Bartlett和DeSteno(2006)的研究表明,常常体验到感恩的个体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Peterson等人(1996)的研究认为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产生感恩体验的个体更可能对他人做出亲社会行为。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要关注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注重发展和预防,而不仅仅是针对出现的心理问题来解决。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积极保护因素越多的孩子,即使在不良的成长环境中,也越能抵制不良影响(Gerard & Buehler,2004)。新西兰的一项追踪研究(5~16岁的儿童青少年)发现,拥有积极自我评价的个体在成年后(26岁左右)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更好(Trzesniewski et al,2006)。Davidson, Mostofsky和Whang的研究发现,个体积极情感越高,10年后患冠心病的比例越低 (Karina W.Davidson,Elizabeth Mostofsky, & William Whang, 2010)。De Neve和Oswald的研究表明,在青春期、成年早期报告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越高的个体,其未来收入水平越高(JanEmmanuel De Neve, & Andrew J. Oswald, 2012)。诸多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很重要的内容。
二、读懂学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当我们在基于“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个体一生发展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三个维度之上来思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就会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游离于学校整体工作之外另加的一项工作,这一任务与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息息相关。基于这样的认识,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从读懂学生开始。只有真正读懂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生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才能科学认识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
读懂什么?
1.读懂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发展任务,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表现。比如,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可能稍有不满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或者离家出走等叛逆行为,这和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紧密相关。个体大脑在6岁时发育到成人脑重的90%,之后发育趋缓,一直到20岁左右才发育成熟。大脑中的杏仁核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的脑区,青春期阶段开始迅速发育,所以青春期学生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同时青春期孩子处于前额叶发育不足的状态,大脑前额叶是控制情绪冲动的脑区,因此其情绪控制能力较弱。
青春期阶段学生的身体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让个体不免产生焦虑和紧张等强烈的内心体验,因而青春期学生会有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有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成人可以独立了,有时又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孩子需要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所以,青春期学生的行为常常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困惑。
当家长和教师读懂学生特殊阶段的特殊身心发展特征后,就会正确地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认识学生每一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征,我们才能开展适合孩子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读懂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行为发生的情境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这些环境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等。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系统就是学生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
因此,在看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时要了解学生从小的家庭环境,和当前所处的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尤其要了解在其成长环境中是否发生过重大生活事件,重大生活事件对孩子的影响不但会传递,还会扩散,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行为表现。有研究表明:1例自杀死亡平均可使6个人受到严重影响,能给他人造成可持续10年的心理伤害。1例自杀未遂平均可造成2个人受到严重影响,并可引起长达6个月的心理伤害(Lark,Goldney,2000)。
在读懂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时要考虑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特点、价值观念以及评价体系等。比如,父母和教师在面对五年级学生提出购买手机这一需求行为时,不能简单认为是学生在攀比,买了手机就会不务正业等,而是要读懂学生所处的当前社会环境,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是在电子产品和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的,虽然只是小学生但是也会产生对手机和网络的需求,因此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使用电子产品和利用网络信息非常重要,而不应当只是简单论断和说教。
3.读懂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事物的看法。有时候,我们常常只看到学生的行为而不太关注和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而学生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行为背后有学生内心丰富的感受: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渴望,他们的期待。很多时候,学生不良行为的背后往往是学生某些内心需求没有满足,当我们只看到孩子的行为即去改变孩子常常会治标不治本。
以有些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为例,可能的原因:一是缺乏玩伴,孩子觉得生活比较单调;二是孩子渴望获得认同,证明自己是优秀的,但现实情况与他的渴望之间有较大的落差;三是孩子觉得生活中总是有太多不如意的事,想通过网络逃避现实,暂时舒缓消极情绪等。
我们只有了解孩子沉迷网络背后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达到改进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某一时间点对问题的看法和感受,还需要及时、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校的感受、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状况、情绪状态等等。只有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及各方面发展水平,教育工作者才不会一厢情愿、自以为是,教育才可能卓有成效。
二
谁来读懂?
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关的一切教育者都要读懂学生,包括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任课教师和家长等。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包括家长并没有读懂学生。具体表现在:大家更多关注表面行为,忽略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孩子的内心状态就像一座冰山,孩子表面行为的背后,有更深层的心理机制。例如,网络成瘾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家庭功能的缺失;情绪、自尊等的背后可能是父母教养方式在发挥作用。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各方面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好的师生关系可减少儿童的危险行为(Kathleen Moritz Rudasill, Thomas G. Reio Jr, Natalie Stipanovic, & Jennifer E. Taylor, 2010)。因此,我们不但要读懂学生的行为,更要读懂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许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认知差异。例如,我们在某区测评的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老师都认为自己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会偏心,不会挖苦学生。而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却显示,59%的学生在“老师从来不会当着同学的面来批评我”选项中选择不太符合或完全不符合,48%的学生认为“教师把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好坏与奖惩学生的尺度”,49%的学生不同意“老师从来不会用讽刺、挖苦的口气和我说话”。
另外,许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认知差异。例如某市对100名中小学生和100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的孩子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而60%的家长却认为自己了解孩子;5%的孩子说自己很孤独,而86%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孤独; 如果有心事,78%的孩子选择与朋友和同学分享,仅8个孩子选择对父母说;90%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多陪陪自己,而半数家长平均每天陪孩子的时间不到3小时;54%的孩子最渴望父母的陪伴,而43%的父母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40%的家长最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仅13%的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三
怎样读懂?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家长、老师和学校管理者都要共同读懂学生,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读懂学生:
1.搭建平台及时快速地获取学生的信息
通过搭建平台可以及时、快速地获取学生关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学校的真实感受、对教师的真实感受、对学习的感受和对自己的看法等方面的信息
2.多侧面、多层次、多主体角度全面收集学生发展的相关信息
可以从学生自身发展特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方面,从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同伴、知情人等不同主体,分层次地全面收集学生发展的相关信息,对学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行为变化有更加客观的判断。
3.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多种形式来读懂学生
可以通过测验、问卷和观察(如日常行为表现、兴趣爱好等)的方法来读懂学生。比如,学校每年定期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测试,对特殊学生进行个体施测,可以自行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问卷进行调查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
同时可以通过了解和分析学生背后的故事,深入读懂学生。比如,设置几个不相干的词汇,让学生进行自由联想,编写故事。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对故事的编写是不同的,教育者可以就学生的故事来深入分析其的心理发展变化。
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表达的平台(微信、微博、邮箱、QQ等)来读懂学生。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微信和QQ,对于自己的心情和感受通常也会第一时间分享出来,因此可以据此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即时动态,捕捉到学生的真实感受。
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技术(沙盘、绘画、音乐、舞蹈、游戏等)读懂学生。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团体辅导室,可通过艺术团体辅导活动来了解学生,因为有的学生在面对困惑,有不良情绪时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这时可以选择绘画、舞蹈等间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学生的情绪得到释放。也可以通过沙盘来分析学生没有意识到的背后的心理状态和内心需求,进而真正地走近学生,读懂学生。作为教育者,只有多方面多通道多形式地读懂学生,才能真正读懂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17/11(总第17期)「专题 」栏目。
评新课程,论大教育。《新课程评论》设置「名家」「专题」「研究」「纵横」「弦歌」「环球」等栏目,刊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理性、建设性助力教育发展,展示一线教育教学成果,加强学术交流对话。
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为:42-145。
联络我们
投稿信箱: XKCPL01@126.com
邮购信箱: XKCPL02@126.com
联系电话: 0731-82225526,89921103
通讯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营盘东路3号新闻出版大厦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