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激励机制
(2009-09-17 16:31:45)
标签:
教师激励机制教育 |
分类: 教育艺术 |
浅谈教师激励机制
内容摘要:激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与途径。通过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并注意适当适时的具体情况,创造条件以激发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的统一,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激励
激励的基本理论:
所谓激励,就是系统的组织者采取有计划的措施,设置一定的外部环境,对系统成员施以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信息反馈(借助于一定的信息载体),引起其内部的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使之产生组织者所期望的行为反应,正确、高效、持续地达到组织预定的目标。激励作为对人们的一种行为评价,它能在满足人的需要,调动积极性、培养和开发创造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和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保证激励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实施奖惩前必须首先考虑制定奖惩评价机制。
激励作为对人们的一种行为评价,它能在满足人的需要,调动积极性、培养和开发创造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和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保证激励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实施奖惩前必须首先考虑制定奖惩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行动有方向,检查有依据,评比有标准。
教师激励应注重多种激励方法相结合。
1、内部激励也称直接激励,既指工作本身直接含有能激发行为动机的激励因素,这种激励主要用于满足教师的高级需要,例如荣誉和成就的需要,承认和尊重的需要,发展、成才、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满足是个人在工作和事业中,经过奋斗和拼搏之后,从内心体验到的。内部激励是一种主导性的、更稳定、更持久更强有力的激励因素。这种激励一方面有赖于职工本身的特点(如:思想觉悟、需要状况和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另外也依赖管理方式,如给予教师挑战性的工作,提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条件,调试教师的情绪和态度等都是较通行的内激励方法。
2、外部激励也称间接激励,即来自教师生活、工作的外部环境的激励,这种激励主要用于满足教师的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这种激励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社会环境,如人际关系、领导作风、组织结构等;职工工作的自然环境等。
1、物质激励直接以人类物质性需求为本原,促进人们作出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的相应行为动力。物质动力是根本动力,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他解决人类赖以生存、维系繁衍的基本需要,是人类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基础。物质解决的不仅是学校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也是普通人,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需要生存和发展,所以,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稳定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按岗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会让教师感到公正公平,与他们的期望值一致。
但物质激励运用不恰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要避免物质方法的负作用,须充分发挥精神动力的作用。
2、精神动力是直接以人类的精神需要为本原,促使人们作出追求精神需要的相应行为的动力。精神动力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而且其本就具有巨大的威力。如无数教师为了培养后代,不怕困难,不慕富贵,忘我工作的精神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精神动力来自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产生的高度的责任感,对教育事业真挚的热爱,以及乐于为其献身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动力会对人的积极性产生长期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学校管理中,这种精神动力的传递主要通过理想教育来实现。二是非智力因素,包括品德因素、动机因素。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它的内在动力体系。三是学校组织成员的潜能。
三、学校管理者针对教师的现状,运用激励理论,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应做好:
1、
2、
学校教职工最讲究的实际。表扬,可在短时间内在工作开展得较好的教职工中进行,不需教职工达到“先进”、“模范”时再小结。要以质定量,确定表扬对象的数量,不对个个教职工都表扬,这会助长懒惰者的习惯,挫伤先进。学校管理者也不能只注意到某一项工作和某一两个人而表扬,一花独放,这会让大部分教职工认为先进或优秀难以评上。奖励,是激励人们再勤奋工作的外在动因,需符合实际,事实求是,让所有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还须像古人一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重在以绩论人。比如一学期结束后,该重奖谁表扬谁,应该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发扬民主,让各教研组、年级、各部门来评判裁决。不能搞照顾性奖励。同时,奖励的相对值需要合理,通常情况,贡献大的人拿的奖励要大于贡献小的人。褒优贬劣,奖勤罚懒,是学校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的激励艺术,应公正、公平地进行,并在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
3、
激励还须因需求不同而定。表扬,可以分公开表扬、私下表扬和间接表扬。因为奖励的对象不同,对奖励的需求也不同。如果不加选择地采取一个奖励模式,奖励的效果也会大受影响。
4、
首先刺激的程度性是指刺激量不宜过大或过小。针对性是指激励是针对一个明确的目和标准。递增性是因为人的需要是逐步上升的,刺激量要有适时性,才能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创造性是指不要重复使用同一种刺激方法。比较性是指学校组织成员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存在各种待遇的比较问题,因此,要注意刺激量的相对比值。
5、
参考资料:
1、李祖超
2、许立新
《当代教育论坛》
3、杜友坚
4、《教师激励制度的构建》
5、《教育激励理论探讨》
6、《管理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