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教师激励机制

(2009-09-17 16:31:45)
标签:

教师

激励机制

教育

分类: 教育艺术

浅谈教师激励机制

内容摘要:激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与途径。通过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并注意适当适时的具体情况,创造条件以激发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的统一,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激励  内部外部  物质精神  公平  协调


     学校管理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学校管理本质上来自于学校成员的内心深处的激情。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无论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影响教师满意度的因素是与需要满足相连的,与教师需要有关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效果与教学态度。因此,能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发挥至关重要,而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又与教师的积极性的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


激励的基本理论:

     我们研究教师的激励,首先必须从了解激励开始。激励的定义。激励,顾名思义,就是激发鼓励,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来看,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增强或减弱)人的行为;从内部状态来看,激励即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起来,处在一种激活状态,对行为有强大的推动力量;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可见,研究的角度不同,对激励的理解也就有所侧重,这里将从激励论的研究出发,
所谓激励,就是系统的组织者采取有计划的措施,设置一定的外部环境,对系统成员施以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信息反馈(借助于一定的信息载体),引起其内部的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使之产生组织者所期望的行为反应,正确、高效、持续地达到组织预定的目标。激励作为对人们的一种行为评价,它能在满足人的需要,调动积极性、培养和开发创造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和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保证激励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实施奖惩前必须首先考虑制定奖惩评价机制。
激励作为对人们的一种行为评价,它能在满足人的需要,调动积极性、培养和开发创造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和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保证激励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实施奖惩前必须首先考虑制定奖惩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行动有方向,检查有依据,评比有标准。

教师激励应注重多种激励方法相结合。

     (一)学校管理者应根据激励对象的特点,合理的运用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
1、内部激励也称直接激励,既指工作本身直接含有能激发行为动机的激励因素,这种激励主要用于满足教师的高级需要,例如荣誉和成就的需要,承认和尊重的需要,发展、成才、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满足是个人在工作和事业中,经过奋斗和拼搏之后,从内心体验到的。内部激励是一种主导性的、更稳定、更持久更强有力的激励因素。这种激励一方面有赖于职工本身的特点(如:思想觉悟、需要状况和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另外也依赖管理方式,如给予教师挑战性的工作,提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条件,调试教师的情绪和态度等都是较通行的内激励方法。
2、外部激励也称间接激励,即来自教师生活、工作的外部环境的激励,这种激励主要用于满足教师的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这种激励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社会环境,如人际关系、领导作风、组织结构等;职工工作的自然环境等。

    (二)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满足教师的不同需要。
1、物质激励直接以人类物质性需求为本原,促进人们作出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的相应行为动力。物质动力是根本动力,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他解决人类赖以生存、维系繁衍的基本需要,是人类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基础。物质解决的不仅是学校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也是普通人,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需要生存和发展,所以,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稳定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按岗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会让教师感到公正公平,与他们的期望值一致。
但物质激励运用不恰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要避免物质方法的负作用,须充分发挥精神动力的作用。
2、精神动力是直接以人类的精神需要为本原,促使人们作出追求精神需要的相应行为的动力。精神动力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而且其本就具有巨大的威力。如无数教师为了培养后代,不怕困难,不慕富贵,忘我工作的精神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精神动力来自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产生的高度的责任感,对教育事业真挚的热爱,以及乐于为其献身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动力会对人的积极性产生长期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学校管理中,这种精神动力的传递主要通过理想教育来实现。二是非智力因素,包括品德因素、动机因素。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它的内在动力体系。三是学校组织成员的潜能。

    (三)、对教师个人的激励与教师群体激励相结合。
我国社会分配关系调整的原则是“效率有限,兼顾公平”这一原则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强化激励,提高效率,这是当前骄傲激励机制中要考虑的有限因素。这种激励机制可以让优秀拔尖人才,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真正地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认为学校是最适合他们的“人居环境”。在这种环境下,青年才俊能够脱颖而出。在对教师个人激励的同时,更应注重对教师群体的激励。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支持与配合,以形成教育合力。当然对教师群体的激励机制绝不能再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教师管理的最高境界——教师自我管理,人本主义就是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管理。人本主义管理首先在价值观上确立了人在管理活动中主导地位,认为管理工作的中心在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它主张通过人的创造性工作来提高管理效能,并在管理效能提高的同时,使人获得超越生存需要束缚的更为全面自由的发展,颇具特色的自我管理是人本主义管理运行的新机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本主义管理目标的新定位。

三、学校管理者针对教师的现状,运用激励理论,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应做好:

1、 建立合理、适宜的内部竞争体制
竞争为教师提供满足各种需要的机会,能从多个角度激励教师更好地工作。对于那些有抱负且有能力的教师,要让他们有实现理想、表现自我的机会。竞争有利于发现人才和选拔学科带头人。竞争把教师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再论资排辈,取胜重在当前的表现,这样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竞争还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能关注自己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能得到提高。要确定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还要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筛选制等措施。当这些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并使其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这有助于建立一个你追我赶、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教师置身于这种工作环境中,会感到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压力,人人兢兢业业地工作,注重自身素质的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

2、 对教师的激励要采取公平的原则
学校教职工最讲究的实际。表扬,可在短时间内在工作开展得较好的教职工中进行,不需教职工达到“先进”、“模范”时再小结。要以质定量,确定表扬对象的数量,不对个个教职工都表扬,这会助长懒惰者的习惯,挫伤先进。学校管理者也不能只注意到某一项工作和某一两个人而表扬,一花独放,这会让大部分教职工认为先进或优秀难以评上。奖励,是激励人们再勤奋工作的外在动因,需符合实际,事实求是,让所有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还须像古人一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重在以绩论人。比如一学期结束后,该重奖谁表扬谁,应该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发扬民主,让各教研组、年级、各部门来评判裁决。不能搞照顾性奖励。同时,奖励的相对值需要合理,通常情况,贡献大的人拿的奖励要大于贡献小的人。褒优贬劣,奖勤罚懒,是学校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的激励艺术,应公正、公平地进行,并在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

3、 激励方法因时、因人、因需求不同而
    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激励的方法也因不同,学校管理者面向教职工做工作,而教职工是由不同居住地、不同觉悟、不同身份的人群构成的。因此,激励方法也需讲究。例如:表扬,总的依据是以质定量,但在相互比较中教职工可以分出先进、一般、后进三个层次。对积极性较高的职工,表扬不宜太经常,在表扬过程中应辅之希望;对于表现一般的教职工,表扬应适度,肯定其工作的某些方面;对于落后者,应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及时表扬并辅之说理。
激励还须因需求不同而定。表扬,可以分公开表扬、私下表扬和间接表扬。因为奖励的对象不同,对奖励的需求也不同。如果不加选择地采取一个奖励模式,奖励的效果也会大受影响。

4、 要注意激励刺激的适度性、针对性、递增性、适时性、创造性和比较性。
首先刺激的程度性是指刺激量不宜过大或过小。针对性是指激励是针对一个明确的目和标准。递增性是因为人的需要是逐步上升的,刺激量要有适时性,才能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创造性是指不要重复使用同一种刺激方法。比较性是指学校组织成员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存在各种待遇的比较问题,因此,要注意刺激量的相对比值。

5、 确立现代教师评价的崭新理念
要改革我国教师评价的现状,就必须打破陈旧的教师评价观。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要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战略的目的旨在给予教师更多相关的、集中的和有效的专业发展,并且把专业发展置于学校改进的中心地位。通过“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技能、知识和理解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中的工作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教师评价的实质就是发展教师、帮助教师、激励教师、服务教师。   

    教师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是智力资源的开发者,而且是传统教育的改革者。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且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许多高校管理者都在积极寻找师资队伍稳定和发展之路,以及在如何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能动性、稳定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格局,根据身会进步和学科发展情况,建立一种全心的激励教师努力工作的环境和机制,应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平时应认真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实际困难,努力解决教师相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教师看到事业的发展和个人前途的光明,并通过各种途径激励教师努力工作,使之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感。这些举措,对鼓励教师安心于学校生活,激励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和提高业务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资料:
1、李祖超  《教育激励理论探讨》             2002 .3      《教育学》
2、许立新   《完善教育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管理与评价改革》  2003.1
《当代教育论坛》
3、杜友坚   《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2003.4    《教育评论》
4、《教师激励制度的构建》                    2003年4月  《教育评价》
5、《教育激励理论探讨》                      2001年5月   《教育评论》    
6、《管理心理学》                   程方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