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什锦珐琅杯”

标签:
文化什锦珐琅杯杂谈 |
分类: 元红学散文 |
再说“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什锦珐琅杯”
By金品之
http://s6/small/001J100Vzy6SDx02yBT45&690
先说说何为珐琅。珐琅就是各色玻璃质的颜料釉,或称釉彩。珐琅作为物质,法语词是émail,英语是enamel。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时,法语另用cloisonné,英语也借用这个词。如霍克斯译“一只什锦珐琅杯”,就是“A
little polychrome
乌银洋錾自斟壶。乌银系铜银锡合金,经硫化处理,色黑紫。洋錾一般解作西式雕刻,其实不确。西式錾法工艺主要不是雕刻成形,而是锤打成形(指壶上的图案,不是壶本身)。后涂珐琅,再焙烧。此可参考第三回:“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对联的字是錾银的,无疑是用厚的银箔捶打成型的。又如五三回:“两边大梁上挂着联三聚五玻璃彩穗灯,每席前竖着倒垂荷叶一柄,柄上有彩烛插着。这荷叶乃是洋錾珐琅,活信可以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照着看戏,分外真切。”显然,这荷叶不可能是用厚金属板雕刻的,而是用金属薄片锤打剪切成的。这把乌银洋錾自斟壶,属于金属胎珐琅器。当然,也不排除它的壶身是乌银的,而装饰图案是白银镶嵌的,如同三十八回黛玉用的乌银梅花自斟壶,这就不是珐琅器了。
什锦珐琅杯。什锦就是形状色彩图案各异的,同时隐含“小巧”之意。霍克斯深得此意,译文特为加了个“little”(小的)。古代以十件为一什,如《诗经》中的雅、颂就是每十篇为一什的,所谓篇什,也是这么来的。后来联系到一年十二个月,有时一什也有十二件的,如十二月杯。当日贾母宴客,座上客为12人:贾母、薛姨妈、王夫人、刘姥姥、宝玉、宝钗、黛玉、湘云、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等(王熙凤在地下张罗,不算)。因此,我推想这套珐琅杯子是十二件,每件画有当月开放的花卉。这不重要,重要的问题是:这杯子是金属胎的还是非金属胎的?答:非金属胎的。是玻璃、紫砂、陶瓷中的哪种?答:瓷的。证据呢?其一,刘姥姥说是“瓷杯”;刘姥姥能五进荣国府,又常赴乡绅宴请,金杯银杯都见识过,不是一般乡间愚妇,手中的杯子轻重当能掂量得出。其二,凤姐说是“瓷的”;这近乎是绝对证词,无可怀疑。其三,在场的人没有谁说不是瓷的;善意地纠正也好,嘲讽的笑她不识货也好,都没有。其四,霍、杨英译皆用porcelain(瓷),说明国内外精于汉学的学人都认可杯子是瓷的。
这只珐琅杯是瓷的,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大得不得了。我说过它或可成为《红楼梦》断代的里程碑。我们来看历史。康熙三十二年(1693)造办处始设珐琅作,主要生产传统的铜胎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康熙三十五年(1696),设玻璃厂研制玻璃。后来珐琅作又开始研制玻璃胎画珐琅和铜胎画珐琅。画珐琅研制大约经历了20多年的漫长过程。这可由来华的意大利神父马国贤(Matteo
但就在同年九月十一日,广西巡抚陈元龙因“御赐珐琅五彩红玻璃鼻烟壶一个”而“惕感泪零”,说明此时玻璃胎画珐琅已创烧成功且能小批量生产,赏赐众臣。由于瓷胎与玻璃胎相近,可以推知瓷胎画珐琅的创烧离大功告成就是指日可待了。具体的年份至迟应当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证据有二。当年康熙赠送葡萄牙国王的礼物中有“珐琅碗两个”。这碗不大可能是铜胎的,因为铜胎画珐琅本来自欧洲,不是欧洲人的稀罕物,何况又是国王。第二个证据直接与曹家有关。康熙五十九年(1720)二月初二日,康熙在曹頫(雪芹的父亲或叔父)报雨水折内朱批谕:“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珐琅磁器之类先还有旨意件数,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今不知骗了多少磁器,朕总不知,已后非上传旨意,尔即当密折内声名奏闻,倘瞒着不奏,后来事发,恐尔当不起。一体得罪,悔之莫及矣。即有别样差使,亦是如此。”这是提到“珐琅瓷器”字样的最早最权威的文献,而且透露出曹家参与瓷画珐琅运送和烧制,甚至有“不知骗了多少瓷器”之嫌,以致康熙龙颜大怒。显然,这时候瓷画珐琅已经烧制成功。康熙逝于六十一年(1722),生前亲见由他亲自创意和监制的瓷胎画珐琅创烧成功,是一大幸事。
这项工艺的成熟和发展,是在雍正手里臻于完美的。据《珐琅作》记载:“雍正二年二月初四日怡亲王交填白脱胎磁酒杯五件,内二件有暗龙。奉旨:此杯烧珐琅。钦此。于二月二十三日烧破二件。总管太监启知怡亲王,奉王谕:其余三件尔等小心烧造。尊此。于五月十八日做得白磁画珐琅酒杯三件。怡亲王呈进讫。”这是最早记载有关珐琅酒杯烧造的文献,说明直至雍正二年(1724)珐琅瓷烧造的废品率仍然很高。但很快于雍正三年(1725)即同时在宫廷珐琅作和景德镇御窑场烧造成功粉彩瓷(Famille Rose)。
贾府用的“什锦珐琅杯”应该就是雍正中后期或乾隆前期景德镇大量生产的粉彩瓷杯,而不大可能是宫廷珐琅作创烧的瓷胎画珐琅(cloisonne-enameled porcelain)杯。考虑到所有的《红楼梦》抄本和刻本都有“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什锦珐琅杯”, 说明原作上就是这么写的。由此可推知:《红楼梦》创作于十八世纪中前叶,即乾隆朝初期(1751年孙嘉淦伪奏稿案之前)。这时候乾隆统治比较温和,文禁也相对宽松。天才曹雪芹生逢其时,于是便有了这部千古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