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法的种类

标签:
杂谈 |
分类: 攝影技術學院 |
远近法的种类
No.1 心理远近法
如果我们在纸上画一幅人像,或是别的东西,很自然的会感觉到图画的后面有背景。请回想一下日本国旗:你会感觉到红色的圆形是描绘在白色的背景之上,而不会感到它是处在白色背景在下方。有一种格士塔(Gestalt)心理学,制作出用于研究的类似图形。Gestalt在德语中是"形态、形状"的意思。
No.2 重叠的远近法
我们画两个部分重叠的圆,然后把重复的部分用橡皮擦掉。这时我们会感到被消除的部分有了深度,而没有消除的部分好像在前面一样。一种古老的远近法。如果介绍相关的代表性美术作品,可以列出公元前三千年的"双头马牵战车",我们在教科书上应该见到过。
No.3 过渡灰阶远近法
画一个圆,使其从中心到边缘的颜色渐渐变深,我们会看到一个球体。原本是平面的圆,现在变成立体的了,最亮的地方是高光部分。这种远近法也称为"明暗法"或"晕映"。
No.4 鸟瞰图远近法
在之上画一条横线,作为水平线和地平线。在线的下方画两条船,就会感到船距离线较近的一端仿佛出于远方。在线的上方画两艘飞机的效果也是一样。这是从位于上空的视角进行俯视。所以称为鸟瞰图(Bird's -eye View)。
No.5 大小远近法
我们把同样的东西以不同的大小描绘,会发现尺寸小的一幅看起来远一些,尺寸大的一幅看起来距离要近。本文的开始我们就描绘了这样的例子。
在无意识中使用着的远近法
也许大家都没有注意到,我们其实在无意识中使用这远近法。仔细回想,比如No.3的过渡远近法,在写真学校的灯光和黑白速写的实习中都做过大量的练习。
西洋的近代远近法
下面我们将介绍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发展的西洋近代远近法。总共有4种。
No.6 几何学远近法(或称为透视图法、线形远近法)
几乎没有说明的必要--看起来距离远的东西,是利用缩小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实现的。墙壁的线条本来是平行的,但是绘画时我们故意画成斜线,目的就是为了表现立体的感觉。这种描绘方法称为消点(Vanishing Point )。
No.7 空气远近法
这是一种让观看的人意识到景物周围有空气的存在,以为景物存在于画面远方的方法。具体描绘时,我们常常故意把画面中位于远方的景物弄得模糊,以达到立体的效果。有经验的专门人士可以回想一下伫立于晨雾中的京都东大寺全景。摄影艺术中也专门有这样的拍摄技法。
No.8 消失远近法
一种利用远方物体看起来会显得模糊原理的远近法。举一个近似极端的例子:在黑暗的房间点一盏灯,距离灯近的物体相比较于远方的物体明亮,按照这个原则描绘下来,绘画就具有了远近层次感。与此原理相同,业余摄影家在屋外拍摄女性肖像时,常常使用长焦点镜头,把背景打模糊用以强调人物。(因为原则上与明暗相关,如果在所拍摄模糊背景中加入天空等比较明亮的景物,就会失去效果。但这只是我们的经验,学术上并未得到考证)
No.9 色彩远近法
我们把暖色和冷色进行比较时,会感到暖色处于前方,而冷色处于后方。在摄影棚或进行彩色摄影的背影色选择时,这种关系很有帮助。即便是制作网页,如果把背景色选为蓝色,那么黄色的文字看起来就会有悬浮感。
东洋远近法(2个种类)
我们已经大体对古代西洋远近法和近代西洋远近法进行了说明,其中的大多数都是无意识下常常使用到的。下面将介绍有关东洋的几种远近法。
No.10 墨绘远近法
墨绘其实应当称为水墨画,虽然有水彩墨画,我们这里只说说黑白墨绘,并将以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的水墨画为中心介绍远近法。水墨画的发展在中国北宋时期达到颠峰,至于水墨画的技法,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在文章中介绍说:"墨,在描绘凹凸时可以使用,但描绘远方的浪尖和人物的脸部则可以省略"。我们结合另一位水墨画名人李成的思想,做了以下的整理:
1.惜墨如金--用墨要薄的意思
2.描绘远山,要小、模糊
3.进出岩石要用强烈的线条描绘。
4.描绘不远不近的山,上部要清楚,下方则好像有水蒸气一样模糊一些
5.近处的河流要宽,远处的要窄
6.空中的鸟群,应该前方大后方小 (注:几何学远近法的集中于一点,就是指没有消点。)
水墨画家对这些都应该很了解,但对于摄影家,这些有意味着什么?我想,经常在暗房工作的人或许会有相同的印象。特别第一条的"惜墨如金",具体可以引申到打印时的"半调"。
这些看起来和西洋的古代远近法有些重复。中国宋朝时的水墨画曾高度发展,虽然有基于禅宗合理精神的时代背景、注重其合理性,但是很难以"偶然"二字加以圆满的解释。日本东京大学优秀的学者佐藤康邦先生为此做出以下的分析:"如果认真推敲水墨画远近法的起源,那么经过佛教绘画一直追述到古希腊,因为明暗法(晕映)的立体表现方法和斜投影图都是起源于古希腊。那怕我们认为是最为东洋流派的水墨画,也不得不承认其中荟萃了数千年以来东西文化交流的精华"。(注:斜投影图--是一种把平行的事物始终平行描绘的方法。)
东洋和西洋的交流曾频繁地交流过
我们知道,日本的浮世绘曾经给过西洋印象派极大的影像。东西方在古代曾经有过大量的交流史实,加上现代,至少可以说有过3次大的交流活动。所以,西洋和东洋地区分其实很难做到。
No.11 大和绘的远近法
日本固有的绘画称为大和绘,来源于中国的唐代,在日本平安时代发展为日本独特的文化,具有彻底平面化、逆向远近法和斜投影图法等特点,其内容包括日本固有的风土人情、民众的日常生活、各类故事和日本歌的世界、寺庙的由来、佛教绘画等等。大和绘的技法,注重把远去的事物以相同的大小层层向上加以描绘,似乎跟重叠的远近法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是层层向上描绘,所以大和绘多是纵长的。顺便提一下,这类绘画左右的位置关系代表着时间。
大和绘的表现特征
大和绘的表现特征简单明了的说就是细致、崭新的构图、色彩的微妙组合、丰富的装饰性、细致的自然观察等等。充分理解这些特征对于我们创作此类作品有很大的好处。
此外,利用大和绘远近法拍摄的写真映像和利用望远镜制作的映像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使用相当于35mm相机200mm以上的镜头,同时把光和阴影去处后的影像几乎和大和绘的映像相同,可以把大和绘认为是"粗略的望远镜世界"。这样说或许会被专家指责,但我想同时也有一定可以博得赞同的地方。
我自己的大和绘远近法
很早以前我曾举行过一个主题为"能和美"的个人展览,其中的作品都是使用望远镜头所拍摄的。当时就有熟悉美术的人跟我说:"你的摄影作品给人的印象跟大和绘一模一样",后来还有很多支持者写信给我,都提到相同的问题并教会我许多东西。我没有想到依照自己的感觉所展示的表现手法,其实就是已经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大和绘远近法。所以我感到,表现手法的世界真是博大精深,甚至有些"可怕"。
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远近法在绘画中初歩显现
我们都有何小孩子玩耍的经验。打开铅笔盒,拿出纸张后,小孩子一般都会很兴奋,这大概是人第一次画画吧。仔细观察小孩子的画,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图形都是有线组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画中出现了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和远近层次。从画中有无"远近层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小孩心灵是否成熟。
各色各样的远近法
人们常常会错误的以为远近法都是指几何学中的透视图法,其实在我们身边,常常用到远近法。另一方面,人们总是在远近法中过多的考虑距离。如果能够判别处哪怕是0.1毫米的前后上下的位置关系,那也是一种远近法。距离的长短是相对的,它们都属于远近法的范围。(在日本,说到远近法时往往是针对透视图法,这应该是语言学上的问题,但并不是错误的。只是站在映像的角度,这种说法不正确。往往是与非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密切相关,专门人士应当慎重处理)。
远近法的极限
我们利用远近法来让人们理解深度、上下、前后的概念,换句话说,远近法就是?quot;立体"。原本就是在平面上的方法,所以从根本上说,它是有局限性的。平面称为二维空间,立体实三维空间,不同空间之间在物理学上必定要受到限制。
与大脑的记忆的对照
我们在识别一件事物时,都是把事物和存储于大脑中的记忆作比较,进行非常准确的补正工作--甚至连彩色胶片无法表现的颜色都要加以对比。可以说,把这种比较颠倒过来就是远近法了。很早以前,我看到一幅荷兰画家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的作品,那是一幅以神话为主题,描写一个男子丢下刀子的瞬间的绘画,而且图画相当的大。看到刀子似乎是停止在空中,我很是吃惊。现在虽然是在解释远近法,但是当时的经验至今记忆犹新。
远近法和魔术是一样的
说白了,远近法就象魔术一样。解释过魔术以后,我们会恍然大悟的说"原来如此!"。当我们知道了谜底后,对于认识绘画和写真的表现方法都会有不小的帮助,同时也会帮助我们理解为之感动的作品。我在说明这一项的时候,引用了很多佐藤康邦先生著作《远近法的虚构和骗局》中的知识。佐藤康邦先生是在哲学和美术学等等领域都有不可磨灭业绩的学者。
照相机在研究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近代的远近法是从文艺复兴时期被完成的,我们称为西洋的近代远近法。当时使用一种近似于现代照相机原型的设备,让人感到很着迷。
但是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物体的深度、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就已经存在,我们称之为西洋的古代远近法。不仅仅是西洋,很早以前东洋也有自己表现深度等概念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东洋的远近法。
结果是,现在有西洋古代远近法,西洋近代远近法,东洋远近法的三种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