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全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类: 万花筒 |
现在回过头一想,才知道这种想法根本不对。其实方鸿渐本来就和他们不在一个世界。方鸿渐之所以原先会产生和这些大家闺秀、名门之后平起平坐的幻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曾经留过洋,从而获得了一起留洋的大家闺秀的好感,于是他能够被闺秀提携进入到上海风雅的文化社交圈子,和一众世家子弟谈笑风生。其实按理来说,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属于他,本来就不是他应该进去的。
方鸿渐前半生好运的前提就是他留过洋镀过金,而方鸿渐之所以能够留洋,本来就不是他的家庭能够负担的,是他未婚妻的父母因为伤心女儿的早夭,所以把女儿的嫁妆给了他供他留学,而他又之所以能够攀上这门亲事,原因也是因为周家作为都市里的暴发户,想要和地方上书香门第的乡绅联姻,以此提升家族的文化地位。方鸿渐回国之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托了周家找的。但很可惜,未婚妻的早夭实际上断绝了方鸿渐通过周家进入上海中上层社会的途径,而方鸿渐的父亲作为前清举人,家世早就没落,根本就没办法为方鸿渐在上海的立足添加助力。
其实原本方鸿渐还可以通过与苏小姐、唐小姐联姻来进入上流社会,但方鸿渐懦弱而不知世事艰难,所以他失去了两桩婚姻,表面上看是失去了爱情,其实质则是失去了上升之阶。也就是说,他作为一个没落的乡绅子弟,他的阶层早就已经下降了,而和都市闺秀小姐的联姻和去国外读一个货真价实的博士,都是他向上跃升的最后两条路,可惜他都没有把握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所以方鸿渐在赵辛楣家里与苏小姐重逢后的伤感,不过是他幻觉破灭后的无奈,可惜他自己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为自己曾经和苏小姐、赵辛楣平起平坐过,其实他从来就没有过。而与孙柔嘉的联姻,其实已经是他的家境范围内能够找到的最好的配偶了,孙柔嘉自己虽然家境平平,但她的姑妈家境不俗,所以孙柔嘉能够挣的比方鸿渐更多。其实《围城》展现的就是一个旧式书香门第家庭出身、看似新潮实则守旧的柔弱文人,面对一个被买办新贵把持的浮华世界,逐渐幻灭的过程。本质上是两种不同文化对撞的结果。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也是一篇独特的讽刺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被文学界誉为″新儒外史"。此书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发行。
http://p3.pstatp.com/large/3ea400090b3695fd6d16书中主要描写了知识分子在抗战初期的众生相,作者以细腻手法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围城》一经出版发行就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对青年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此之后《围城》多次印刷,以满足众多的读者。
小说从1937年夏天开始,主人公方鸿渐到欧洲游学了四年回到了上海。住在已亡未婚妻的家里。因为整天无所事事,又与在邮船上认识的留学女博士苏文纨来往的过密,以及和女大学生唐小姐之间的纠葛,让岳父的家人很反感,而受到岳父家人的冷脸。
之后方鸿渐受聘去内地三闾大学去任教,与好友赵辛楣以及其它几个应聘任教的人结伴而行。一路上几个人费尽了周折,也闹出了不少的笑话,终于还是赶到了学校。
http://p3.pstatp.com/large/3ea300090a8d07ed188a
在学校任教时方鸿渐在不知不觉中又卷入了教职人员之间的个人恩怨之中,又加上小地方的人少见多怪特有的狹隘观念,致使方鸿渐陷入到私人思怨的漩涡中。还有教师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让方鸿渐不知所措。也包括自己对某些事情处理不当所至,所以被同事们排挤,心情总是郁郁不乐。
方鸿渐和英语助敦孙柔嘉的来往过密也引起了别人的嫉妒,使方鸿渐疲于应对。加之好友赵辛楣因为流言而被迫离开,更让本来不顺心的方鸿渐无心再待下去,无奈之下与孙小姐结伴回到了上海,不久二人便结了婚。
婚后的生活并不平静,两个人总是因为生活上的一些锁事发生争吵。而且互相之间谁也不知道谦让,这让他对婚姻家庭非常的失望和懊恼,终于在和妻子孙柔嘉吵嘴之后,厌烦了这样的生活,终于也导致了两个人不可避免的分手。所以小说在最后写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http://p9.pstatp.com/large/3ea500090f34a4679108
《围城》看似是一部描写爱情的讽刺小说,而其深刻思想在于,人们对于自己追求的盲目性,以及对追求到的成功不知道去珍惜,尤其发现生活的现实与想象的虚拟相违背时,內心又产生了很大的失落与绝望。这点,在生活中是不可取的。
故事结局看似悲观,但作者却在讲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既:热忱的追求应处于冷静的思考之下,因为很多事物是客观的现实存在,而不是主观的虚拟。
http://p3.pstatp.com/thumb/3c5a00006b95231ef6f9一天一颗糖11-23
12:53
书中描述了世间四种爱(情欲之爱、门当户对、求之不得、无法摆脱)、人生三座城(婚姻之城、事业之城、自我之城)。
婚姻之城:婚姻是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来。
事业之城:看似从一个城里挣扎着出来,最终陷入了另一座城的禁锢。
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自我之城: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盲目的追求,努力活成别人期许的模样,这才是人们心中最牢固、最难冲破的一座围城。方鸿渐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让他无论怎样挣扎都逃脱不了被束缚的命运。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渴望爱情,可爱情往往短暂,进而追求婚姻;我们渴望婚姻,而婚姻往往无趣,进而怀念爱情。人的欲望永远无法填满,我们永远都在追求得不到或已逝去的东西。我们多数人一生要换至少三个工作,我们多数跳槽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一辈子在爬坑,而有些人一出生就在坑外面看着你滑稽的样子。我们无时无刻的在博取人关注,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是我们的天性,是对归属感和认同感渴望的天性。人生之围城,就如同天意之牢笼。如果认命,就只得在不同围城之间徘徊、挣扎,如果要打破牢笼,或许不得不洞穿人性、看透世俗而坦然面对。
http://p3.pstatp.com/thumb/382d00162b4eef01c8e9昙红
很久前看过的,很惊叹钱老先生的文笔及现实的描绘。看完后不自觉地赞叹经典是不会被埋没的。由于小女子才疏学浅,对中心思想把握不够。就不多作回答了。不过那句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对人性的描绘很深刻。我们大多数都很难碰到自己默契度十足的伴侣,总是觉得别人所表现的好是自己所需要的。而自己身边的总不是最好的或者最适合的。其实,知足者常乐,可未必人人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