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琅琊榜人物评之(十六)誉王萧景桓

(2017-11-07 17:52:04)
分类: 琅琊榜
转自和月的博客
琅琊榜人物评之(十六)誉王萧景桓 

第十六篇 誉王

                莫笑平生封侯事  一生一愿一场休 

誉王其人,初看小说,存在感实在是太弱,这显然这和整部书被最为诟病的权谋小白弱势很有关系,但是大概也是因为作者要过于优化主角梅长苏的“天才”所导致的情况。全书最精彩的智斗部分营救卫铮几乎不关誉王什么事。但是相比太子这个角色的单薄,誉王的出场还是算从头到尾,在这个故事里面还是比较完整的。

小说的一开始,就点明了誉王的势力如日中天,堪比太子,朝堂人脉可与太子一党相抗衡,由于小说情节的有所侧重(突出梅长苏的实力),具体怎么个有势力,基本都是描述型的,其所有实力的体现基本都是在和太子的斗争上——招揽梅长苏,郡主招亲示好,礼仪之辩,私炮房一案,除了这些,最大的看点大概就是能够左右朝堂风向这一点上,庆国公一案居然能够因为自己的“偏好”导致靖王办事能够顺利。其他的时期,看着小说一路发展下来,除了一直在说誉王如何势力庞大,就真的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了,大概还是因为这一切都被梅长苏看在眼中拽在手里。

但是撇开情节上作者的立场,来细说誉王,到还是很有几分可以说的。

誉王能够得到梁帝的青睐成为其手中平衡朝局的“一枚棋子”,其能力手腕不用细说,为人也是极其圆融,说他八面玲珑丝毫不为过(倒是其对手太子像是一个没了父皇母后的给予就平庸的不行的人)。笼络梅长苏一事上,誉王懂得顺势而为投其所好,一部黎崇手稿引得梅长苏动心;梅长苏刚买的院子,什么都没有也能被他情急之中说出此院宽阔疏朗,拙朴有趣啊……”招架的住清高的博学鸿儒,收揽的了女中诸葛秦般若,劝的了心灰意冷的何敬中,能用皇族名义应的下对莅阳的承诺……撇开杂在书中没有什么高深计谋这一点,誉王,真的是一个高手,为人高手。可表现的出谋士最喜欢的虚怀若谷(对梅长苏),学者最喜欢的礼贤下士(对鸿儒),合作者喜欢的千金一诺(对莅阳),下属受用的恩威并施(对何敬中),女人喜欢的温情,长辈喜欢的甜言蜜语……誉王,着实是个人才!有这样的人在身边,怕是谁都会喜欢的吧,这也不能说是虚伪,只能说是随身携带好几张面具,信手拈来不费力。很多时候,人不都是这样呢,如果这是一项技能,那么则是有些人将这样本事融入了生活就变成了真的人生,有些人偶尔用用,有些人嗤之以鼻,还有些人,则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想用却用不来,而誉王,无疑是运用的如火纯青融入生命的那一类人。一看出场就知道:三十二岁的誉王萧景桓眉目更为舒展些,一进来就刻意露出平和的微笑这我们也不能说是虚伪,人家就是有这个能力让大家都喜欢啊,本事。如果没有梅长苏的出现,誉王的胜算真的是很大的,只是没有这样的如果。

手腕,驾驭人心的本事,誉王都有。这方面,其实萧景琰是比不上誉王的,为帝王的某些方面,不能靠热血,见人就该说人话,见鬼就该说鬼话,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誉王和靖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二人的“利益”不同,所以才会有蔡荃的这一番言语六十九条人命,六十九条人命啊!对于皇上而言,这个不值得一骂,对于誉王而言,这个不值得一悔吗?居然谁都没提,谁都没有看得很严重,他们介意的,他们放在心上的,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刨除那些表面的计谋手段,其实蔡荃这一番话所表现的正是《琅琊榜》中所直指人心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情感态度之下,权谋小白反面人物单薄什么的这些缺陷,就真的可以忽略不计了。

回到誉王,那么誉王本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我们不知道,怕是誉王自己也忘了。我们只看得到,朝堂辩论的时候,誉王得意忘形得引来了太子的一记耳光,靖王加封同为七珠亲王的时候,誉王把能摔的都摔了。撕去了平日里温文尔雅礼贤下士亲和的一面,人心一旦焦躁起来,可能都差不多。虽然也有着实被触痛爆发的一面,我倒是认为这种行为更加接近誉王本来的性格。只是伪装的久了,大概誉王自己也不记得原来的自己是什么样了。就像和太子争储君之位。

大概很久很久以前,誉王也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什么家国天下什么苍生大义。但是皇宫啊就是这么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皇权就是这么一把闪亮亮的吸引人的剑,梁帝给了誉王一个皇后养母,然后在灭了萧景禹之后给了他一个可以触摸太子之位的企盼,再然后,就由着你俩斗吧。大概誉王还在很小的时候受过母亲不是高阶妃嫔而被轻视的苦,受过皇后养母勃勃雄心的碎碎念,受过太子无德无能反占着太子之位的刺激,总之,誉王就这样人前人后活了这么多年,斗了这么多年,然后,忘却了自己是谁:他终究还只是一名皇子,不是帝王。帝心难测,忘记了是梁帝平白给了他这么一个阶梯,可以给你就可以拿走,让朝堂之上的风向随他心意到梁帝都不爽,得意忘形。就像连续打击太子一事中梅长苏说的,明知不可为还是会去做,因为胜算太大了。按照誉王这个人物的设定,算是基层爬起,应该有一种兢兢业业的谨慎,但是在这里,却没有,在还没有强大到可以颠覆前任的时候,太暴露了自己(典型的教材就是雪冤那里的靖王,一步步不显山露水,前朝后宫,已经让梁帝不得不做出让步的势力已经形成),这是一个将皇位之争融入生命的人,所以非常理解誉王的那句话:“我花了十年时间斗倒了太子,难道又要花下一个十年去斗靖王吗?”,一朝努力成空的悲哀,宫变也就可以理解了,不得已而为之。誉王能够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十几年甚至“虚伪”到这种地步,包装自己到不认识的地步,其决心和努力可见一斑。要誉王这样心性的人去臣服自己兄弟的脚下,他永远也做不到。

失败后在监狱里,有这样一段对誉王的描述:现在他输了,结局就只有死。而这种死还跟当年地长兄不一样,他知道自己将被永远地放逐在皇族祭享之外,无论多少个十三年过去,也不会有人想要来为他平反。这不仅仅因为他无冤可平,而且因为他并不是那个笑睨天下、无人可及的萧景禹。每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总觉得,誉王对他那个风华绝代睥睨天下的长兄是羡慕的,羡慕他周围能人辈出,所有人都对他敬仰服从的那种登临天下的快意,大概也是誉王不断向上爬的动力。最后的最后,誉王所想的这段话,其实也有种无奈和放手的感觉,没有挣扎没有求饶只有平静的等待(求饶低头誉王也会,譬如被梁帝发作的时候),只因为完全没有希望。这一点,誉王的表现倒算没有失了皇家风度。大概因为已经为了目标努力过,没有遗憾吧。

莫笑平生封侯事 ,一生一愿一场休。

                                                                                                                                                          ——誉王完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