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人物志之高湛

分类: 琅琊榜 |
文 | 青青
图源网络 感谢授权
注 | 灰色字体部分为书中原文
前段时间偶然在网上看见一个……姑且称之为笑话吧:是谁改良了造纸术,传承了人类文明?答案:蔡伦,是太监!是阉党!是谁伏边定远,为大唐平定西南蛮夷?答案:杨思勖,是太监,是阉党!是谁操持国政,挽唐廷于既倒?答案:鱼朝恩,是太监,是阉党!是谁拓边西北,经略幽燕?答案:童贯,是太监,是阉党!是谁扬帆远航,扬国威于万里之外?答案:郑和,是太监!是阉党!是谁只手遮天,压制祸国殃民的东林党?答案:魏忠贤,是太监!是阉党!
看完之后,一时怔住!然而再仔细想想却不得不承认:太监,这一特殊群体内的少数人的确为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啊!
在《琅琊榜》这个故事里,也有一位惹人注目的太监,就是高湛高公公。虽然他不曾做出什么惊天动地、扭转乾坤的大事来,但是他的处世哲学还是颇有值得探讨和吸收的地方。
先说一句题外话,在正史上确有真人名叫高湛。历史上的高湛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第九子,北齐第四任皇帝,561年-565年在位,期间不思国事,沉湎美色,干下了诸多恶事:诛杀功臣,宠信奸佞,逼奸皇嫂,残害宗室等等,堪称十足的昏君。简单来说,综观北齐高家的族史,明显能够看出这个家族有着严重的精神病史,无论是高家的哪一任皇帝,都是极尽变态疯狂之能事,而且大都活不了多久便莫名其妙的暴毙身亡了。
《琅琊榜》中的高湛是一位精明机敏而又不乏良善的宦官。不过,内监毕竟是内监,所以第一次看到高湛的时候,我脑中曾经闪过一个念头:作者大人这是有多恨武成帝啊!才把他的名字拿来安在自己笔下的太监身上……
电视剧中扩展了高湛的戏份,不过剧中的高公公处事待人与原著中的高公公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可以全部纳入讨论范围之中。
书中高湛首次出场是奉命前来宣召萧景睿、言豫津、梅长苏还有飞流入宫见驾的。虽然是已在梁帝驾前贴身侍候了三十多年的老心腹,又早已升任六宫都太监总管,但高湛的为人处事一向并不张扬,面对这几个年龄小上几轮的孩子,他仍是毫不失礼,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
并不张扬,毫不失礼,笑容可掬,几个词汇勾勒出高公公和气的形象。在这前朝后宫,今日他得势,明朝她失宠,风水轮流转,谁也说不准,没有最终尘埃落定的时候,最恰当的做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以友善的态度面对所有人,不见风使舵,不两面三刀,不得罪任何人,不给自己树敌。
在电视剧第二集里高湛就曾不动声色地给靖王殿下帮过忙。彼时还是郡王的靖王殿下换防回京,然后进宫复旨,一路风尘仆仆,却都不敢先行回府稍事休整再来面圣。可是来到宫中,因为没有御赐的腰牌又不能直接进殿,于是只能站在门外等候。有人禀奏梁帝靖王求见,可是梁帝似是没听见一样,专注于跟太子和誉王一起品评书画,一任靖王甲胄在身站在宫外,一等便是一个时辰还多。高湛侍立在旁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等到梁帝终于看完书画,便小心翼翼的提醒了一句:“陛下,靖王还在宫外候旨呢。您不宣他么?”梁帝这才恍然想起正事,将靖王召进殿内。如果没有高湛提醒,靖王不知还要在外等上多久才能觐见。彼时,靖王被梁帝厌弃,被放逐多年,丝毫没有日后会成为储君登基为帝的迹象,可是高湛还是在自己力之所及的范围内施予了援手。
与高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剧中的另一个太监——内廷司的黄主司。静妃本来被梁帝冷落多年,看来毫无出头之日,不成想机缘巧合之下却一朝重新获宠。黄主司见此情景赶忙备了大批上等干果前来芷萝宫,一番寒暄之后,对静妃说明了真实来意:“娘娘,我年纪已经大了,孩子们又笨拙。以前眼错不见的,经常有伺候不周的地方。以后供奉上的事情,尽管派下人跟我说就是了。”这番话表达的意思虽然委婉但是却很明确,就是特意来跟静妃告罪的,请她多多原谅过去的失礼怠慢。宫廷中人跟红顶白,踩低捧高是常有的事。静妃从前备受冷落,想来内廷司在一应供奉上势必多有漫不经心、克扣减损之处。如今眼见静妃起复,所以赶紧前来认错。
黄主司的做法就属于见风使舵,两面三刀的典型,后宫之中想必何人得宠,他就逢迎何人,至于默默无闻者,自然就敷衍了事,长期以来定然一直都是这般厚此薄彼,欺下媚上。今次幸而静妃不是睚眦必报之人,顺势应了一句:“日后必定有麻烦黄主司的地方。在这儿先行谢过了。”算是接受道歉,前尘旧怨一笔勾销,没有再埋下隐患。倘若换做旁人想要计较他昔日的不恭……只看吕后在汉高祖驾崩之后是如何对待戚夫人的,就可以想象了。而高公公对于当时身处逆境,尚未得势的靖王殿下都施予了援手,那么终日周旋于前朝后宫无数人中间,想来就算不能完全一视同仁,也定然不会如黄主司一般厚此薄彼,欺下媚上。如此做法,至少能够保证无论将来何人得宠,何人继位,都不会前来报复于他。
还有一件被广大观众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卫峥被劫一案。悬镜司首尊夏江在卫峥被劫走之后,冲入宫中向梁帝告状,声称是靖王劫走了逆犯。梁帝闻听立时勃然大怒,随即将靖王宣进宫中兴师问罪。与此同时,在后宫中皇后抓住静妃暗中祭拜宸妃之事发作起来,禀告梁帝静妃在芷萝宫中行逆悖之举。这般火上浇油,登时将梁帝气得几欲发狂。
然而等梁帝回到后宫看见具体情景时,却立时偃旗息鼓了——因为事实上是梁帝自己夜夜梦魂难安,所以才令静妃暗中设位祭奠,以安亡魂。没想到刚舒心了两天,就被皇后给翻了出来。等梁帝弹压平复了此事离开芷萝宫后,接下来就发生了那段让大家都在心里乐开了花的对话。
高湛跟在梁帝身后,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是回武英殿吗?还是?”
梁帝神色阴晴不定,并没有回答反而开口问他:“高湛,你觉不觉得今天的事真是有些太巧了?武英殿上审问靖王,后宫里皇后就向静妃出手了!”
高湛插科打诨的接了一句:“您是说静妃母子今日命里犯冲吗?”
梁帝重重“哼”了一声,继而回过神来,啐道:“呸!呸呸呸!糊涂东西!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高湛不再答话,而是爆出了一阵傻笑。
不得不说高公公这一句话实在是太妙了!获得无数网友追捧不是没有理由的,瞬间就将原本紧张压抑的气氛扭转了。梁帝刚得皇后之报离开武英殿的时候,确是狂怒难捺。可如今静妃之事水落石出,他就开始怀疑今天的事真是有些太巧了。高湛说静妃母子今日命里犯冲。梁帝啐他是糊涂东西,因为《论语·述而》中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本就有圣人之言在上,梁帝自然明白所谓命里犯冲纯属子虚乌有。既然不是怪力乱神,那么自然就是人为了!静妃是冤枉的,那么靖王呢?是不是也是冤枉的?
如果说以上这两件事都还不够明显,那么我们来看看高湛给蒙大统领帮的一次忙吧!太皇太后去世国丧期间,太子身为嫡系子孙,却在宫内宴饮演乐,并将对梁帝的怨愤公然宣之于口,被梁帝撞了个正着,于是下令封禁东宫。幽禁太子兹事体大,按律须有明旨诏书,仅奉口谕实在难以行事,因此蒙挚请求梁帝赐予圣旨诏命,可梁帝却并未应声。之后蒙挚再三出言恳求,却都被高湛打断,最后只能凭着一句口谕勉强硬撑,心中对于高湛的做法甚是不解,直到与梅长苏说起此事,经他点拨方才明白。
“说起这个,”梅长苏转头看他(蒙挚),“你该备一份重礼去给那位高公公。他打断你的话是好意,是人情,你还了,就代表你知道他的好意,领了他的人情。若说这世上谁最了解陛下的心意,那绝不是皇后贵妃,不是太子誉王,不是这些一直揣测他圣意的朝臣,而是高湛。他朝夕在陛下身边服侍,这些年恩信不衰,没有机敏的反应、准确的判断是做不到的。”梅长苏深深看了蒙挚一眼,“就拿当日长信殿的事来说,你请求手谕,陛下没有理会,这就代表陛下当时根本是犹豫不定,一来不想即时处置,一来不想处置得太死日后不好回圜。如果经由中书朝阁明发谕旨幽闭太子,总要说理由,无论写什么理由,一旦严重到要幽闭储君的地步,怎么都不是一个小罪名。太子如今的处境,承受不起这一道明谕,一旦发出去,那不废也等于废了。所以对于陛下来说,你当时请求他下发的,几乎可以算是一道废太子的诏书了……”
蒙挚背上冷汗直冒,急道:“可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
“你只是为了更方便接管东宫,这个我明白,高湛明白,连陛下也明白。所以你一开始请求时,陛下并没有发怒,而只是不理会。但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他明发诏旨,以陛下当时的心情状态,以他素日的多疑多虑,只怕就不会仅仅是不理你而已了。再说你可别忘了,经内监被杀一案誉王来为你求情后,在陛下心目中,多多少少是有些怀疑你偏向誉王的,这个时候你极力请求明发谕诏,置太子于死地……嘿嘿……”梅长苏冷笑了两声,“我们陛下很宽仁么?很体贴么?他会疑心到什么地方去呢?陛下急事缓办的这个心思,那位高公公清楚着呢,所以他拦你的话头,那可真是一份好心,难道你不该回礼谢谢人家?”
“听你这么说,真是该谢他了。”蒙挚擦擦额上的汗。
因为这件事,对于高湛的处事原则,梅长苏给出了一段高度精准的评价:“天子身侧,侍君如虎,又处于后宫那种阴诡之地,高湛绝对是个明智聪颖之人。一心忠君,不卷入内宫宠争,不涉足朝政是非,不动坏心思不害人,有机会就不着痕迹地送些人情卖些好意出去,这样的做法,无论将来是何人得宠,何人得位,他一个善终是跑不了的。反而越是那些动作甚多,站位排班投靠这个,支持那个的人,一批接一批地倒下。朝堂如此,后宫……又何尝不是如此。”
按照西方的说法,高湛的处世哲学就是英国谚语里所说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按照东方的说法,高湛的处世哲学就是《名贤集》里所说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给蒙挚帮这个忙是高公公的智慧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次,机敏的反应和准确的判断让他摸清了帝王之心,然后根据一向奉行的处事原则:有机会就不着痕迹地送些人情卖些好意出去,于是这次的人情好意便是给了蒙大统领。
前面说过没有最终尘埃落定的时候,最恰当的做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明哲保身,但是当尘埃落定之后呢?高湛绝非迂腐之人,相反,识时务者为俊杰,高湛非常懂得顺势而为,所以在靖王被立为太子之后,高湛明白大局已定,于是在不危害梁帝的情况下,接连给太子和梅长苏帮了三次忙。
第一次是夏江向梁帝宣称梅长苏就是林殊,梁帝起了疑心,于是宣召梅长苏进宫想要查证。恰在这时静妃派自己的贴身宫女前来给梁帝送冰镇百合汤,于是高湛抓住机会飞快的悄声对她说:“告诉娘娘苏先生不得入宫。”但是时间过于仓促,所以尽管静妃得到了消息,明白了高湛的用意,还是没能来得及阻止梅长苏入宫。
第二次是梁帝听信夏江之言,决定宁枉勿纵,为了永绝后患所以要赐死梅长苏,于是命高湛准备了两杯酒来,其中一杯是鸩酒。但是高湛通过言语行为向太子暗示出了给梅长苏的那一杯乃是毒酒,于是太子拼死阻拦,才得以保住梅长苏周全平安。
第三次是梁帝向高湛询问他对于此事的看法,到底梅长苏是不是林殊?高湛的回答实在堪称精彩。他首先斩钉截铁的回了两个字:不信。夏江所言他不相信。高湛的这一回答令梁帝颇为意外,诧异地盯着他看了半晌。因为难得高湛居然能如此干脆准确的回复于他,而不是推诿敷衍,顾左右而言他。
由此可见,高公公平日里谨言慎行,没有万全把握的话一定不会出口,遇到尖锐的棘手的问题,答案多半都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绝不留下任何把柄。惟其如此,他能这般肯定的给出这个答案,必然让梁帝在潜意识里就先信了几分,继而追问他为什么的时候,高湛是这样解释的:“陛下,老臣在宫里服侍了这么多年,好歹从小也是认得太子殿下并知道他的性情。假如这位苏先生就是林殊的话,当初太子殿下是绝不会让夏江把他抓进悬镜司去的。”
此言一出,梁帝的身体瞬间就松弛了下来,可见他的疑虑已经基本上被高湛的这番话给打消了。果然,他沉吟了一下,然后说道:“嗯。朕竟然忘了,卫峥一案时,梅长苏曾经被带进悬镜司。那可是个九死一生之地。你说得没错。他若是林殊,景琰绝不会如此对待他的。”
高湛笑了,接着又补充道:“既然话都说开了,其实也没什么。您放心,这太子殿下是绝对不会把他放在心上的。”
但是这件事情梁帝却犹自犹疑,想了想,又问道:“他真的不会?”
高湛“呵呵”笑着摇了摇头算是肯定。
于是这件事情便就此平息了。对于夏江的话,高湛是不是真的不信我无从判断,或者说他是不是真的不信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不是决定他进退左右的主要因素。当此时节,梁帝年老力衰,太子如日中天,该如何选择不是一目了然么?
纵观高公公这一生处事待人,不得不说,实在是高啊!世事洞明,人情达练,进退之间分寸把握得宜,伴君如伴虎却始终恩信不衰,在这云谲波诡,变幻莫测的朝堂之上,屹立三朝不倒,最后平安终老,同时还不伤天害理,守住了底线和本心,能帮忙的地方出手毫不犹豫,没有真聪明大智慧,是断然做不到这个境界的。
有意思的是故事最后也是以高公公的一句话来收尾的。
长寿的高湛依然挂着六宫都总管的头衔,只是现在太后已恩准他养老,可以在宫中自在度日,不须再受人使役。高湛十分喜欢那个玉雪可爱的小皇子,常去皇后宫中看他,每次庭生抱小皇子在室外玩耍时,他都要坚持守在旁边。
“高公公,你要不要抱抱他?”看着这满头白发的老者眼巴巴在旁边守护的样子,庭生有时会这样笑着问他,但每次高湛都躬着身子摇头,颤巍巍地说:“这是天下将来的主子,老奴不敢抱……”
对于他的回答,庭生似乎只当清风过耳,并不在意,仍旧满面欢笑地,引逗着小皇子呀呀学语。
“看他们兄弟俩,感情可真是好,”旁边的奶娘一边笑微微地说着,一边注意天色,“不过也该抱进去了。天这么阴,高公公,你觉不觉得……好像起风了?”
“不,不是起风了,而是在这宫墙之内……风从来就没停过……”眯着昏花的双眼,历事三朝的老太监如是说。
在这宫墙之内风从来就没停过,一语道破天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何况是这世间至高无上之所在,历史的循环与轮回周而复始,极少有人能够逃脱,若不卷入其中,所能做的也就只有笑听宫廷事,淡看风云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