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琅琊(96):深度解读朝堂论礼大亮点——周玄清进殿

分类: 琅琊榜 |
原创:田野
图源:田野 视频截图
第11集 越氏复位,朝堂论礼(11)
千钧一发之际,马车徐徐而至。穆青扶着周老先生快步走向武英殿。
亮点16:周玄清进殿
周老先生在大殿前行的这个大礼,是全剧最重,最标准的拱手礼,满头银丝的老先生在巍峨的武英殿前站定,庄严的高举双手在额前交叠,先向里收:
再缓缓向斜上方平推:
此时双手已高过头顶。
然后躬身90度。
起身之后,双手没有潦草的放下,而是向上收回至额前,然后向两边打开,放下,一个标准大礼完成,学问大家的风范尽显。
一记深深的揖礼,包含多少年的复杂情怀。
当年承载着万千臣民理想与希望的王朝盛世,他和天下人一样,也曾雄心万丈,也曾满怀希望,也曾鞠躬尽瘁,也曾桃李天下。
正因为如此,风云突变后的心灰意冷才显得越发悲怆苍凉。
血雨腥风的政治厮杀摧不毁绰绰风骨。拒绝助纣为虐,退隐远离才是对尊严和气节最强的捍卫。
如今义无反顾的重返庙堂,只为故友的一枚玉蝉,那是一份情义,一记重托,一句承诺。无论多少年过去,有些深入骨髓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小王爷的“大礼”~
穆青是看到周老先生抬起双手之后才跟着一起行礼的:
高高举起手,连回收的动作都来不及做,就一猛子扎了下去~
好吧,虽然潦草,但还算到位,给你及格了~
穆青起身的时候,老先生才刚刚将双手向里回收。
接下来这孩子的一脸猴急让人忍俊不禁,虽急的跳脚,却没有任何打扰和抱怨,尽管礼节仓促潦草,但那份真性情又让人不忍心去指责。
当老先生挺直腰杆,逆着光出现在大殿门口的时候,我们从满朝文武诧异而又惊艳的目光中看到了他全身散发出的耀眼光芒。门口引路的小太监也躬身施礼。
意外来的太突然,众人目光齐聚,一时间,满堂鸦雀无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先生这两个躬身长揖比任何慷慨陈词都具有说服力,真正为所有人树立了礼仪标杆。朝堂论礼,论的就是一个“礼”字!无需演示论辩过程,随着老先生两个庄重无比的大礼,已经注定了结果。
梁帝定睛看着眼前这熟悉的面孔,是他,年轻时德高望重,退隐后依旧声名远扬的周老先生,岁月添尽了沧桑,却大家风范依旧,十几年未曾改变。
缓步进殿,誉王第一时间上前迎了几步。
众人从震惊中回过神,目光随着老先生的节奏缓缓平移着,每个人的脸上复杂各异。
惶恐敬畏系列,代表人物:梁帝
梁帝这一站,是被多少旧日的感怀和触动从龙椅上硬生生托起的,
12年前的血案,他深刻记得。
自那时起,黎崇被贬,所有的呼声、抗议声、鸣冤声被强势压制。
隐忍不发之人,也悲愤交加的退出朝堂,择一庙归隐终老。
无数人血和泪的代价,换得龙椅上坐得稳如泰山的自己。
时隔12年,老先生再一次出现,唤起了沉淀在梁帝心中鲜血淋漓的记忆,同时让当年那个自私狠辣的帝王在自己脑海中再次成像。
此情此景,他如何还能坐得踏实?
患得患失这十几年,他可曾睡过一个好觉?
崇敬感怀系列,代表人物:景琰、蔡荃、沈追。
周老先生的到来给了景琰太多的冲击和回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大儒,自己和林殊自幼接受着这辈老学者的谆谆教诲长大,从小耳濡目染着他们的才学,他们的刚正,他们的气魄。如今,活着的人风骨依旧,逝去的人浩气长存。他们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自己这代人青春的一部分。
纯良之臣,肃然起敬之情满满地写在脸上。
对称式构图的画面如同静止了一般,只剩下对称轴上徐徐而至的老先生,一步一步走向无声起身的帝王。
定定神,梁帝审视的目光带着一丝丝狐疑和不安。
“卧槽完了”系列,代表人物:陈元直、太子
为毛总觉得太子这张不可思议的白痴脸上赫然写着“这特么是谁”五个大字……
绝处逢生系列,代表人物:誉王。
最后的危急关头,麒麟才子雪中送炭,巨大的惊喜从天而降,誉王感动得热泪盈眶:吓死老子了,可算是得救了~
气氛并没有戛然而止,导演刻意的留白和精简还在跟着背景音乐延续着——平日里的话唠黎纲今天出奇的惜字如金,单凭一个确定的眼神就把礼部尚书摇摇欲坠的小牌位送进了火化炉。
低眉浅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未完待续,下期预告:你知道我这双手,以前也是挽过大弓,降过烈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