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是三字经里的开篇句,对于幼儿背诵《三字经》等国学,我也是一直持有怀疑的态度,所以,以前看见很小的宝宝在背《三字经》总觉得是不是父母太勉强宝宝了,那么小的宝宝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吗?会不会对宝宝造成压力呢?这些疑问在我的尝试后都不再是困惑了。
在哲哲刚满两岁的时候,我才开始试着给他读读《三字经》,就象给他读唐诗一样,有时间就念几句,反正每天晚上我们的亲子阅读都已经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他每晚总会自己去他床头书架上找书看,所以觉得让他多读各类型的书本总是有好处的,更何况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精髓,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押韵,小宝宝听起来就象听儿歌一样非常悦耳,就象对诗歌的韵律一样特别敏感。
刚开始给哲哲读《三字经》的时候,并没有太多解释其中的含义,只是顺口溜地念读,而且学着古代文人一边念一边摇摇头,他一开始就被这听起来象儿歌一样好听的韵律吸引住了,很好奇地看着我,又看看我念的书,急着抢过来看这新鲜的图画书,没错,在他眼里给他看的都叫图画书,而不是正儿八经的古文、国学。因为他除了看到醒目的汉字外,最感兴趣的还是配图的故事的画面,每次我念《三字经》他就缠着要我讲故事,也许这就是孩子喜欢听故事的天性。慢慢地他喜欢上我们古代的经典故事,当然,故事不能讲得太长太复杂,刚开始尽量简单化,就当童话故事讲,这样一来,故事结合原文,有利于他理解文字中的内容,因为配图故事讲的就是文字中的典故,因此,哲哲同学现在可是已经接触了不少古代的一些典故,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却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比如,第一次讲《孟母三迁》说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意思是孟母为了让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曾不厌其烦搬了三次家,最后选择了一家私塾为邻,有一次孟子逃学,孟母一气之下,就割断织布机上的梭子,启发儿子懂得学习如同织布,不能半途而废。”我用简单的语言讲了一番,他忽然冒了一句:“妈妈生气了,梳子打断了。”当然他还没有理解到此梭不是彼梳,但已能意会大概,当他要求第二次、第三次讲这个故事时,他就慢慢理解故事的意思了。
又如第一次讲《孔融让梨》说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意思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吃,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这个道理,应该从小就知道。”哲哲马上意会到说:“妈妈吃大梨,范礼哲吃小的梨。”呵呵,反应还蛮快的。
此外,哲哲同学还有一些突发奇想的理解也让我暗自发笑,如当他看到岳飞的母亲为岳飞刺字的时候,哲哲看见没穿衣服的岳飞就说:“丑八怪,不穿衣服,看到大肚腩了。”;又如,当他看到元朝忽必烈穿着战袍还披着斗篷的着装,他又指着忽必烈说:“妈妈,他背着书包上学堂哦!”,在他眼里忽必烈的斗篷太象书包了,他联想起《读书郎》中的歌词。呵呵,太有想象力了。
其实,哲哲能不能记住三字经,这些都是次要的,我觉得哲哲能从小接触传统教育的一些“礼、义、仁、孝、悌”等优秀文化的熏陶,对他成长会受益匪浅的,而且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最意想不到的是,哲哲在不知不觉中也不经意地记住了三字经的原文,而且比我记得还牢固,说真的,是因为哲哲我才真正地读起三字经,以前只知道大概,可以说我俩是同时开始读的,所以有些句子,我忘了,我问他,他会告诉我下句是什么,还提醒我要摇摇头,因为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是象古人念诗词那样边摇头边念。呵呵...记性真好。
因为宝贝,我的生活也重新走进了绘声绘色的绘本世界;因为宝贝,我的那浮躁的心也重新注入童话般纯洁的雨露;因为宝贝,我的学习也重新开始,感谢我的宝贝!
http://s11/middle/5a06cc67g7e1d9fd926ca&690
小嘛小儿郎呀,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打。。。
http://s9/middle/5a06cc67g7e1da73f1438&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