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沁河

(2019-09-04 19:00:44)
标签:

历史

情感

文化

教育

分类: 原创文字

    

沁河是黄河左岸的一级支流,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000多平方公里,发源于山西沁源县,在河南武陟县入黄,武陟就是我的老家,沁河就是我的母亲河

沁河上游是侵蚀的高原峡谷,沁河下游是冲积的扇形平原,分界线就在沁河的出山口,就在济源的五龙口。五龙口至武陟入黄口全长90公里,落差45米,河流比降为千分之0.5,其中五龙口至小董水文站河流比降为千分之0.63,小董至武陟县城河流比降为0.3,武陟县城至入黄口河流比降为0.18.沁河下游河道的走向大致是先向东到武陟县城,然后九十度转弯向南流入黄河。在沁河转弯与黄河之间,是一片洼地,这里就是沁河的沁南滞洪区。

沁南滞洪区位于黄河北岸武陟县境内,系黄沁汇流的夹角地带,据查比黄海海平面低4米。历史上沁河上游并无控制性工程,沁河洪水的特点是来猛去速,风高浪急,一旦黄沁并溢,黄河倒灌,沁河下游特别是入黄口的武陟将成为一片泽国。我的祖辈世居此地。

据史料记载,从三国时的魏景初年(公元237年)至解放前(1948年)的1712年间,沁河下游共有117年决溢,决溢293次。历史上沁河至少发生过三次特大洪水,最大一次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按照上游阳城九女台庙基石刻推算洪水流量达每秒14000立方米,按照下游济源牛王滩大王庙石刻推算洪水流量达每秒12000立方米。第二次在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最后一次发生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按照五龙口牛王滩大王庙石刻推算洪水流量为每秒5700立方米。而现在武陟小董水文站的安全流量为4000立方米,也就是目前我们水库两条泄洪洞的最大泄量。

我的祖辈明朝从山西洪洞迁徙而来,按照家谱记载十年九涝,剩下的一年还会大旱。常常逃荒要饭,我的父亲就曾在陕西潼关逃荒几年。母亲在世时从不吃鱼,因为家就在筏子上,一片汪洋里,除了鱼根本无以果腹,解放后闻到鱼腥气就会倒酸水。洪涝过后,荒芜盐碱,毫无生机。逃荒回来,茅草棚子被黄沙掩埋,粗壮的大树也只露出个枝丫,土地也被地主霸占,十室九空,哭天无泪。男子往往找不到媳妇,姑娘都嫁到外地,无人愿意来这个水坑里受罪。

我小的时候,当然是解放后了,每到汛期,大队都要组织防汛演练,向北过沁河到山阳一带,向东到县城高地,老弱病残都去外地投亲靠友。村里的民兵分配好集体的车马抢运集体财产,更多的青壮劳力则上堤日夜巡查。每年如此,惊天动地。

一九八二年八月二日二十一时,沁河出现每秒4520立方米流量的洪峰,这是自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以来最大洪水,超过了堤防的防御标准,部分堤段洪水位高出堤顶0.2米左右。沿河各级党政军领导率领十余万防汛大军,冒雨巡堤查水,抢险加埝,奋战三昼夜,保证了堤防安全,使沁河洪水顺利地泄入黄河,避免了沁南滞洪区分洪漫溢,保障了武陟县五个公社,十几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取得了沁河防洪斗争的重大胜利。这一年我已经参加工作,讯后回家,新乡至温、孟、洛阳的汽车无法从县城通过沁河,我只好步行从县城走到沁北的小董乡,过了一座沁河老桥,才能步行回家。万般艰辛,历历在目。

河口村水库工程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前期勘察,历经一个甲子,三下三上,几代人的努力,就为了修建一个控制性工程,为沁河这条施虐的黄龙套上缰绳,造福人民,保一方平安。

如今,河口村水库这个水利枢纽在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和大力支持下已经竣工,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已然发挥出巨大作用。老家的人见我都高看一眼,觉得我为家乡做为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我何德何能,受之有愧。武陟县人大、政协、县委、县政府及水利、河务等部门多次来水库参观学习。他们深有感触地说:终于不再担心悬在武陟人民头上的这盆水了,我们可以专心致志地谋发展了。

沁河安澜,国泰民安,感谢国家感谢党!

后记:此为微党课准备的文字。

 

 

                          二〇一九年九月四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