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伟大精神的礼赞——《向一棵树鞠躬》赏析

(2011-07-28 06:37:11)
标签:

杂谈

伟大精神的礼赞——《向一棵树鞠躬》赏析

                                      

                       

 当代散文阅读札记

                                        

                                        伟大精神的礼赞

——《向一棵树鞠躬》赏析

                  

          林承雄

这是一篇质朴而隽永的托物言志散文,文章从砖垛堆里的一棵倔强生长的榆树写起,进而叙述一位老人坎坷的人生经历,最后发现那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从而讴歌了不畏艰辛磨难的顽强生命力,礼赞了隐忍坚毅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作者构思巧妙,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契合无间,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开篇一句“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挈领全文,设置了悬念。以下的第29段扣紧首段中的“突然”、“惊呆”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叙述和议论。第23段主要描述“我”突然间无意识地发现到这棵榆树时惊异、震撼的情景。第49段具体展开对榆树的生存环境、生存姿态、生存信念的描述,赋予其人格化的形象内涵。第4段写树的生存环境。砖垛周围“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写砖垛的高度(以之衬托榆树之低矮)和它表面覆盖的青苔(以之暗示岁月的沧桑)以及砖块的“歪歪斜斜”地排列的情形,突出地表明榆树生存环境的恶劣。第5段写榆树的生存姿态,运用了“形”(外表)与“神”(气质)两相对照的手法。它低矮,“只有一米来高”;它不蓊郁,“稀稀疏疏的枝桠”;它,纤弱,没有“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孤独地生长着,但它却不寂寞,它“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读着这些洋溢褒奖之情的语句,我们仿佛看到的不是一棵树,而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执著刚毅的风度。第6789段写这棵榆树的来历,展现其多舛的命运和不屈的信念。这两段文字夹叙夹议,更深一层地揭示了榆树崇高而阳刚的精神世界,耐人玩味。“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这就是这棵处在干旱和贫瘠围困之中的榆树的生存智慧;“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这就是这棵有着不幸遭遇的榆树坚强忍耐的生存信念。读着这些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话语,我们仿佛这棵树忽然幻化为一位引领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导师。的确,人活于世,难道不正是急需这棵榆树的桀骜不驯的强悍的精神信仰!

在这样充分的叙述与议论铺垫的基础上,作者顺理成章地小结扣题(即第10)——“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呼应了开头和标题。但文章并未到此结束,第11段起又掀波澜,叙述这棵榆树的命运转机,联想自然,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第12至第16段,作者先由砖垛忽然不见了而引出背着榆树蹒跚而行的老人,再从老人介绍砖垛的来历而追溯十八年他家庭际遇的变故,又由老人对这棵榆树“缺水少土的,竟然活了十八年”的生的韧性的赞叹而忽然感悟到这棵榆树正是“老人的翻版”,用比拟的手法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榆树(老人)的形象特点,充实了树的形象内涵,使文章的中心更深刻。

1718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抒写作者对背着榆树而走的老人的沉思。“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这一句将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叠合,作者从中感悟到一种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当背着榆树的老人在晚霞映红的小巷中渐行渐远的形象被定格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时,我们看到不仅仅是树与人的伟岸形象,更是一种历史传统的民族的峭拔的精神风骨!这样一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泉源。第18段写“我”默然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呼应标题,完成了对一种伟大精神的礼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回老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