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蝉凄切
(2010-07-13 10:40:04)
标签:
环境保护蝉信仰迷信天人相应杂谈 |
分类: 杂谈 |
标题没有打错。
夏花是绚烂的,夏天是热烈的,蝉鸣声也应当是非常有气势的。
可如今蝉鸣声渐渐的稀疏了,即使是在乡村,夏季的乡村。
这稀稀落落的蝉鸣不由得让人有一种凄切之感。
人为万物之灵,也是最势利的动物。所有的虫类都可以根据人类的好恶分为益虫和害虫。蝉到底是益虫还是害虫?好像没有定论。在我的印象里,蝉属于益虫。
古人以蝉比喻美女,《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qiú)蛴(qí),齿如瓠(hù)犀(xī);螓(qi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其中螓为蝉的一种,应为体型较小的蝉。后世的诗人也多以蝉入诗,以象征人品的高洁。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也赋予了蝉人类的感情。可见,古人对于蝉最起码是不反感的。
蝉蜕是可以入药的。中医已经使用了上千年。当然,蝉衣用的再多,也不会危害到蝉类的生存。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势利导,能够顺天而行,倒水入海。都江堰之所以千年来还能够起到分水防洪的作用,也是古人力求做到人与环境和谐的结果。
现在人可以上天,可以入海,人类于是越来越狂妄了。人能大过天吗?人定胜天只是表达了一种豪情,不畏困难的豪情。谁要是真信,就是傻帽了。
缺少了对于天地的敬畏之心,想做到和谐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中国人自古是相信万物有灵的。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天有天帝,地有地仙。古人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先考虑到各路神仙,也就是考虑到大自然。这本身是一种智慧。
现在的各种庙宇往往是人们为了发展经济重修的。现代人科学素养似乎是高了,没有人相信天父地母了,也就不把大自然当回事了。
再说回蝉。记得小时候,盛夏季节,此伏彼起,蝉声一片,气势如虹。夏天就应该是这样的。《内经》里讲“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盛夏季节,不仅仅是植物繁茂,动物界也应当是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今的蝉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呢?
一个是我们竭泽而渔的结果。蝉的幼虫据说营养丰富,早就成了餐桌上的美食,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小学生们晚饭后都拿着手电筒到树林里去找,一个能卖几毛钱。吃了这么多年,成效就渐渐地看出来了。
再就是各种污染,农药、化肥、噪声、以及水泥地面的不断延伸,这些可能都是蝉声稀疏的原因。
稀疏的蝉声只是一种象征。人类的伙伴已经消失的太多了。
用不多少年,蝉也可能成了稀罕物,需要进行保护了。
最后地球上就只有人了。
当然,用不了多久,人类可能也就像地球上曾经消失的动物一样,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