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舌识病养生

标签:
舌诊望舌养生健康 |
中医舌诊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公元前5~4世纪,著名医家扁鹊留下了最早的舌诊记录。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舌诊的理论基础。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中指出:“病人胸满,唇萎舌青……为有瘀血。”把舌青作为诊断血瘀证的依据。问世于宋代的《敖氏伤寒金镜录》,载舌像图36幅,结合临床,进行病理机制分析,并确定方药及推测预后,是中医学的第一部舌诊专著。明清时代,随着温病学派兴起,愈来愈受重视“察舌”。明、清以来,图谱式的舌诊专书屡有出现,如申斗垣所著《伤寒观舌心法》、张登的《伤寒舌鉴》、王文选《舌鉴》、梁玉瑜《舌鉴辨证》、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等,使人以图为鉴,察舌辨病,一目了然,起到了“法浅而用宏”的作用。
在临床工作中,中医仍然应用传统的舌诊理论和方法诊治疾病。笔者经常遇到患者提出关于舌像的问题,还有少数患者在清晨洗漱时有擦、刮舌苔的习惯,由此可见部分群众对舌像的关心。舌像是健康的一面镜子,若能根据舌像的变化调整日常的起居、饮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养生对于增进健康,防病治病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我们编写了《望舌·识病·养生》一书,希望读者能对舌像的特征、意义及其相应的养生的原则和方法等有初步的认识,并能据此调整日常的生活起居,选择合里的食疗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