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鹊华堂主_989
鹊华堂主_98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42
  • 关注人气: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望舌识病养生

(2009-05-08 21:58:46)
标签:

舌诊

望舌

养生

健康

    “请您伸出舌头来。”找过中医看病的人大部分会听到过这句话。

    望舌识病养生

  中医舌诊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公元前5~4世纪,著名医家扁鹊留下了最早的舌诊记录。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舌诊的理论基础。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中指出:“病人胸满,唇萎舌青……为有瘀血。”把舌青作为诊断血瘀证的依据。问世于宋代的《敖氏伤寒金镜录》,载舌像图36幅,结合临床,进行病理机制分析,并确定方药及推测预后,是中医学的第一部舌诊专著。明清时代,随着温病学派兴起,愈来愈受重视“察舌”。明、清以来,图谱式的舌诊专书屡有出现,如申斗垣所著《伤寒观舌心法》、张登的《伤寒舌鉴》、王文选《舌鉴》、梁玉瑜《舌鉴辨证》、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等,使人以图为鉴,察舌辨病,一目了然,起到了“法浅而用宏”的作用。

    民国以降,中医在舌诊现代化和舌像的形成机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认为舌像与机体的微循环、营养状态、激素水平、胃肠道的功能、唾液腺的功能、药物的立用等有一定的关系。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舌诊的发展。

  在临床工作中,中医仍然应用传统的舌诊理论和方法诊治疾病。笔者经常遇到患者提出关于舌像的问题,还有少数患者在清晨洗漱时有擦、刮舌苔的习惯,由此可见部分群众对舌像的关心。舌像是健康的一面镜子,若能根据舌像的变化调整日常的起居、饮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养生对于增进健康,防病治病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我们编写了《望舌·识病·养生》一书,希望读者能对舌像的特征、意义及其相应的养生的原则和方法等有初步的认识,并能据此调整日常的生活起居,选择合里的食疗处方。

    同脉诊相比,中医舌诊更为客观,也更容易掌握。中医从业人员掌握了舌诊,就掌握了中医辨证识病的一件利器;普通群众若能掌握舌诊,就有了一把了解自己健康状态的钥匙,有了养生保健的的渡海指南。因此,我们相信,本书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卫生保健能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助于老年人延年益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