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的校园招聘季已拉开帷幕,2012届毕业生走上了求职之路。由于对校园外部职场环境的不了解,毕业生求职时往往会走入一些误区。本文通过对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访谈,来透视毕业生求职的种种问题。
校园求职旺季时,许多大四在校生脸上除了焦急就是茫然,开始抱着一叠简历四处去宣讲会、招聘会,或者每天对着电脑网申职位。“海投”简历的在校生大多抱着这种心态:“海投”的职位即使不合适,也没有什么损失,至少不用担心自己漏掉了哪个好职位。那么,“海投”真的有效么?
应届毕业生:
“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提起找工作,南京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张静(化名)脸上立即显现出焦灼的神色。
她所住的宿舍有四个人。其中两个室友全力以赴准备考研,另一个室友依靠家里的关系已经联系好了实习单位。现在只有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求职一点进展也没有。顶着不小的心理压力,张静决定“先下手为强”。她赶在学校招聘会之前就开始去跑市场招聘会,每天总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很晚才能回到宿舍。
两次“骡马大会”(求职者对人才市场招聘会的别称)的经历,让张静只能用“不堪回首”四个字来形容。稍微好些的职位,大家都会一窝蜂拥挤在企业展位前,打起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
第一次去招聘会时,为了面试一家外资企业的货物调度员职位,她从中午十一点排队到了下午三点,午餐就是早上没有吃完的半袋饼干。最终她却连招聘的负责人都没见到。简历被递到了一位工作人员手中,几秒钟的对视后,张静就被直接否掉了。
“那种挫败感,我无法描述,也无法忘记。”张静说。
由于求职者远多于招聘岗位,能在招聘会上得到面试机会的几率非常小。第二次再去招聘会,拿着精心准备的简历却没有心仪的岗位,张静干脆随便投了几个职位撞运气。“多投一份简历,或许就能多一次面试机会吧。”
现在,对市场招聘丧失信心的张静开始通过网络招聘信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申请职位,她的战略就是“海投”简历。专业不对口的职位、自己条件明显不符合对方要求的职位,她都会去投,每天能投出十几封甚至二十几封。不过,“海投”的结果是大多数确实就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了。虽然相对于跑招聘会来说,电子邮件申请职位在效率上会提高不少,但是会经常让张静在申请职位时失去方向感和目标性,得到的面试机会也不多。即使是侥幸获得的几次面试机会,她最终也是无功而返。
“不知道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还是工作真的就这么难找?”张静问道。想想毫无着落的工作,她开始偶尔失眠,心理压力非常大。“我期望学校能够针对像我这样找工作没有进展的大四生提供专门的帮助,比如答疑之类的,尤其是在心理疏导方面。”
用人单位:“好职位绝对不是靠临时‘海投’得来的”
“现在是求职高峰期,看着每天堆积在邮箱里的几百封求职简历,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处理?”这是上海某通信公司负责招聘的洪欣一直烦扰的问题。许多求职者应聘的专业不对口,工作经验不相关,甚至应聘哪个岗位都没写,“这跟垃圾邮件有什么区别呢?”
许多在校生都会认为“海投”简历就可以增加面试机会,只要看到招聘信息就去投简历。这给洪欣的工作增加很大的负荷。有时候,好不容易看到一个靠谱点儿的求职简历,打电话过去,却被求职者反问:“你们是哪家公司?什么职位?”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快速筛选简历。现在,拿到一份简历,洪欣首先看的就是所学专业、工作经验是否相关,以及求职意向是否明确,这个过程对于他来说只要5秒。
洪欣也曾协助公司去过校园招聘会现场。看到许多同学抱着一叠制作精良、成本不菲的简历“海投”起来毫不手软,他都觉得心疼。他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对求职实在太随意,非常缺乏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怀疑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究竟是怎么上的,他们有没有认真听、仔细想?学校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管理,落实课程效果。好职位绝对不是靠临时“海投”得来的。
求职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有些大型企业可以提供八到十个职位,或许是冲着企业的名头,许多学生居然声称自己可以“一才多用”,拿着简历现场填写空白的“求职意向”栏,同时申请一家企业的三到五个职位,跨度居然可以从“工程技术员”到“销售人员”。还有的同学甚至央求招聘人员收下简历。或许他们认为,只要简历被用人单位收下,就代表还有一丝希望。其实对于这样的学生,“即使我们不得已收下了这份简历,看看他手里厚厚的简历就知道是来‘海投’的,哪个企业会考虑这种求职者呢?”
>>>
让数据来说话
为了提高求职的成功率,何种求职渠道值得大学毕业生们投入最多精力?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最主要的求职成功渠道是通过本大学的招聘活动或发布的招聘信息(26%),比通过专业求职网站(17%)高了9个百分点。因此,通过互联网找工作确实更轻松省时,但并不一定最合适、最有效。
高校组织的招聘活动一般有几个特点:
1.基本上都是用人单位专门为该校毕业生举办的,其针对性是普通的社会招聘无法相比的。
2.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对该校以前的毕业生有较好的使用评价,学校“品牌”在这些用人单位心中有“质量保障”。
3. 对于一些行业特色较强的高校,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往往校友云集,对于本校毕业生求职成功和将来的职业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因此,作为应届毕业生,首先应该抓住每一次本校的校园招聘机会,充分做好相应的求职准备,而不是在漫无边际的“海投”中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于高校而言,加强校企合作、做好校友关系维护工作,都对吸引更多企业前来进行校园招聘有重要作用。
采访/撰文《麦可思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