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就业,“亲朋”作用有多大?

(2011-10-22 18:50:05)
标签:

杂谈

分类: 麦可思研究

 

    一面是各种“子承父业”、“萝卜招聘”(网友对“因人设岗”、“量身定制”招聘干部的一种形象比喻。指的是招聘岗位对学历、工作经历等要求是为某个报考人量身定做的)的新闻层出不穷,一面是弱势家庭出身的“蚁族”在就业市场步履维艰。“亲朋就业”的现象招致了种种对于社会地位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公平、发展机会不均等问题的批评。


    家庭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确实是大学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途径之一。由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中“通过朋友和亲戚”初次求职成功的比例为13%,次于“本大学的招聘活动或发布的招聘信息”(32%)和“通过专业求职网站”(18%);而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通过朋友和亲戚”初次求职成功的比例为23%,是比例最高的求职成功渠道。

 

    那么,通过亲朋介绍而实现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就业质量是否高于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初次就业的毕业生?职场后期发展中,亲朋资源的作用是否越来越小?我们将用数据来验证以上猜想。本研究所用数据为麦可思2008年2月份完成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调查结果(有效样本数约20.3万份),以及2011年3月完成的对同一群体毕业三年后的连续跟踪调查结果(有效样本数约10.95万份)。

 


>>> 基本结论


    通过亲朋渠道获得第一份工作的2007届毕业生:
        ·半年后月收入专业相关度低于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第一份工作者。
        ·三年后月收入仍然低于毕业时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工作者,而且与半年后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


 1、半年后就业质量对比


    麦可思调查发现,通过亲朋渠道获得第一份工作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低于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第一份工作者。半年后月收入的差距在“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分别为383元、212元、120元。学校层次越高,通过亲朋渠道成功求职的毕业生在半年后月收入方面劣势越明显。


    调查还显示,通过亲朋渠道获得第一份工作的2007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低于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第一份工作者。差距在“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分别为6个、7个、6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通过亲朋渠道实现初次就业的毕业生短期就业质量低于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初次就业者。“亲朋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质量上并没有优势。


 2、三年后就业质量对比


    麦可思调查显示,通过亲朋渠道获得第一份工作的2007届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仍然低于毕业时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工作者,而且与半年后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三年后月收入的差距在“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分别为808元、366元、197元。越是层次高的学校,其通过亲朋渠道实现初次就业的毕业生的三年后月收入越落后。


    从麦可思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亲朋”这种求职渠道对于“好就业”(就业数量)能起到作用,但是却难以保证“就好业”(就业质量),更不能保证日后的中长期职业发展。对于大学生求职者来说,具备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才是保证理想的就业质量和中长期职业发展的法宝;对于高校来说,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重要途径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社会关系对于大学生求职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大学生并不一定非得依赖家庭或父母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实习实践等来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人脉。美国的一些大学会开设一门叫做Networking(拉关系)的就业指导课程,用以指导学生“自力更生”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 图表如下


大学生就业,“亲朋”作用有多大?

 

大学生就业,“亲朋”作用有多大?


大学生就业,“亲朋”作用有多大?

 

 

文:麦可思研究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