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后”职场故事系列之六:
“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本文作者:马
妍 麦可思资深高校咨询顾问
咨询顾问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需要经常去各地的高校讲座和交流。每次前往一所高校之前,心里都会有些惴惴不安。并不是因为担心讲座内容和临场发挥,而是在思考:对方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言行和性格?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礼节是怎样的?在和对方的交谈中我应该注意什么?高校的校领导的学术背景和关注的问题有哪些?我应该如何表现,才能使对方感到亲切,又不失专业形象?虽然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是限于我的年龄、阅历,和各种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时,难免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捉襟见肘”。
好在公司里的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每次我在出差前,都会向来自那个地区的同事请教当地的风土人情,例如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有名的历史事件、特产和特色饮食、当地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做事风格等。到了那里后现学现卖一番,往往能给对方带来一点惊喜:“原来你对我们城市这么了解!”然而也只能点到为止,想再聊得深入一点就很困难。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社会学与人类学(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的核心知识。它是麦可思为高校评价培养质量时使用的28项核心知识(Core
Knowledge)中的一项,其定义为Knowledge of group behavior and dynamics,
societal trends and influences, human migrations, ethnicity,
cultures and their history and
origins(关于集体行为和推动力、社会趋势和影响、人类迁徙、种族、文化和历史渊源的知识)。“社会学与人类学”知识的初级水平例如“在一个故事中辨识出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中级水平如“写一本关于文化差异的小册子”。在学习和工作中注意积累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工作中经常需要与人沟通交流的职场新人来说很有帮助。

通常人们会通过“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来学习和积累知识,但是公司的领导却常对我们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很多新人会抱怨:“都是刚工作的毕业生,哪来那么多机会和各种不同的人接触呢?”其实,大学期间原本应该是让学生“阅人无数”的大好时机,只是我们的高校很少留心做这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看看哈佛本科生的“阅人无数”:
哈佛大学本科新生入住宿舍前会填一份个人信息表,校方会有专人将不同兴趣、不同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观的学生特意安排在一间宿舍内,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影响。我在法国读商学院时,所有老师都会强制要求每个课堂小组不能有两名背景相似的学生。但是国内的大学在安排新生宿舍时,大多都是照着新生名单的顺序,原封不动地把同一个班级的几名学生编在一间里。最夸张的是,我在北大读本科时,宿舍楼里有一个房间,里面住的四个女生不但是同专业的,还都是四川和重庆人,四川方言成了她们宿舍的“官方语言”。这样的大学生活和中学相比又有多大区别呢?我们的高校采用这种做法,可能是基于这样几点好处:便于进行学生管理,背景相似的学生同住可能较少发生摩擦和矛盾,同专业的学生住在一起可以一起讨论课业,等等。但是殊不知这样的做法看似方便省心,其实使我们的学生错过了四年的课堂之外的“通识教育”,缺失了“阅人无数”的重要一课。
大学教育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庭、离开家乡,是第一次与不同方言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朝夕相处的黄金时刻。不同背景的同学互相教育是大学教育重要的一环。
大学教育不仅仅限于课堂上的讲授,可以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人也不仅仅限于老师。大学需要做到的是用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学习和交流的多元化环境,让第一次离开家乡的西北姑娘可以与一位香港女孩成为闺中密友,让木讷的理科男生也能跟着中文系室友学会几句吟风弄月,让在蜜罐里长大的城市孩子从他的农村同学那里了解到艰苦世界。与这样的本科同学认识经历相比,几次“社会学概论”、“某某发展简史”之类课程的浮光掠影和几场暑期社会实践的走马观花的作用简直是微不足道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