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麦可思北上广流动聚集就业城市 |
分类: 麦可思研究 |
>>> 数据说明
>>>
基本结论
>>> 主要结论
·
较高的“不动”比例意味着高校毕业生有较高的本地偏好。这既可能是由于本地较高的就业概率,也可能是出于各地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壁垒,导致异地就业困难。不动模式中,存在大量毕业生的省内流动。省内劳动力市场比较同质,进入的成本较低,毕业生容易找到工作。
·
聚集分为向北上广这类全国中心城市的聚集和向区域中心(直辖市或副省级城市)的聚集。虽然“北上广”的预期收益高于区域中心城市,但是预期成本也较高,进入困难程度大,找到工作概率低。这会导致更多毕业生选择区域中心城市,而非全国中心城市作为聚集的目的地。
·
以就学地-就业地来衡量,向中心城市聚集的毕业生远远多于离开中心城市的毕业生。其中,聚集毕业生占全部毕业生的13%,离开“北上广”的发散毕业生仅占全部的2%。在初次就业的毕业生中,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逃离北上广”或离开区域中心城市的现象。
·
弱势群体的就业流动性小于其他毕业生。女生、来自非“985”和“211”院校本科生、来自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毕业生选择“不动”模式的比例高于男生、来自“985”和“211”院校本科生、来自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的毕业生。这可能与流动的预期成本有关。虽然流动能带来较高的预期收益,弱势群体学生未必能负担较高的流动成本。同时,他们的风险规避程度可能也高于其他学生。
·
重点院校毕业生离开中心城市的比例远远高于非重点院校毕业生。例如,30.8%的“985”院校毕业生选择了离开中心城市,而“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只有各19%的毕业生选择了离开中心城市。更多的重点院校毕业生选择离开中心城市可能反映了他们有能力在非中心城市找到合意的工作。当然,也可能是由于重点院校集中在中心城市,而这些城市就业市场饱和,无力吸纳这些毕业生。
·
就学地在中、西部的毕业生选择聚集和交换的比例高于东部和中心城市毕业生。35%在中部就学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向中心城市聚集,26%选择流向同层级的城市。这与以往研究的发现一致,即中、西部保留人才的能力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
>>>
报告图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