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毕业生高呼“毕业即失业”时,目所能及的就业率发布却总是“看上去很美”。尽管能够理解统计的“大数定理”,但周遭经历与数字的残酷落差,使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饱受着毕业生们和社会大众的质疑。那么现今的就业率统计存在什么问题,又应如何改进使其不负所载众望?对此,北京大学岳昌君教授指出了其方法上的三大薄弱点和认识上的两大误区,并相应提出改进建议。
本期专家:
统计谁?何时统计?谁来统计?
对象、时点和主体,可以说是考量统计是否科学的“铁人三项”。
从统计对象而言,岳昌君介绍,按劳动经济学定义,大学生就业率应界定为有就业意愿的大学毕业生中,已就业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既然是“有就业意愿”,自然专升本、读研、出国留学和自愿不就业的毕业生不能列入计算范畴。但当前诸多发布的大学生就业率因考虑到易操作性和保持统计方法常年的一致性等,将升学毕业生同时划入了分子和分母进行计算。“准确地讲,这样统计是广义的就业率,反映的是毕业生落实率。这一比例在国外的用词是placement
rate,而非employment
rate。”岳昌君教授如是评论。因此,为了让公众感受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数据的透明度,岳昌君建议在公布就业率结果的同时,对指标和计算公式进行详细说明,并公布求职率、升学率等分项的比例。
谈到何时对就业率进行统计较为合理,岳昌君引用了2009年的数据: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8%,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9年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87%。通过比较初次就业率和年底就业率,可以得知毕业后半年之内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还是很高的。因此他提出:“如果毕业生在毕业半年,乃至一年之后的就业率有较大幅度提高,那么初次就业率低就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就是一个伪命题。”也即是说,初次就业率不是最终就业率,不应成为评价高校就业状况和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还要看毕业后一年,甚至三年、五年的就业状况。如此也避免了大学生一味追求在离校前找到工作,花大量时间在求职上,从而有利于保证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提高教育质量。
链接:
初次就业率——指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统计时点:当年6月底之前);
年底就业率——指毕业生在毕业当年已落实就业单位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统计时点:当年12月31日之前)。
至于就业率应该由谁来统计,岳昌君特别强调了第三方立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美国,主要是由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等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状况调查。”因此,为保证就业统计的公信力,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给予第三方学术机构和社会民间机构更多的支持。
关注误区一:重量不重质
自1999年起,内地高校大规模扩招,相应的毕业生数量增长也是“高速度、大幅度”。“在高校扩招过程当中,就业肯定是困难的,这是客观规律。一味追求就业率的高数值,不仅没有必要,也是不合理的。”对此,岳昌君教授打了一个比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慢性病’,如果把‘慢性病’当作‘急症’来医治,难免出现投机取巧、造假等行为。对于高校来说,‘有病不治’更是会形成长期的隐患。”
在就业困难时期,高校和毕业生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政府部门追求的应该是真实客观的就业率,而不是较高的就业率,鼓励高校把就业率压力转移到关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本身——“关注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寻求帮助学生就业的办法,也就是说过程评价比结果评价更有意义。”毕竟就业质量才是王道。
关注误区二:关注点单一
就业率单一的一项指标,只能告诉我们基本的就业比例。“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更多的细节问题”,岳昌君指出,“像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过程(包括求职率、求职途径、求职数量、求职成本、就业服务等)、就业质量(包括起薪、就业满意度、专业对口状况、就业地区、就业地点、行业、企业类型等)、就业能力(包括个人基本知识、能力、素质、对高等教育的评价)等”。说到底,就业数据统计不过是数字。要充分发挥数字的力量,让人们“心中有数”,就要考虑综合、具体的指标。岳昌君建议,只有关注到更细致的方面,就业情况统计才能更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就业现状,有助于找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比仅仅沉迷于“就业率”要有用得多。
采访、撰文/ 李睿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