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感受一所大学,往往也源于其管理者。本期《麦可思研究》邀访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聚焦上海大学人才培养与就业。
【访谈人物】叶志明,上海大学副校长、研究生工作党委书记,博士,教授,专业为固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力学、工程力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协同城市发展的步调
要以一个城市名来命名自己的大学,其实需要某种勇气,因为在无形当中被附加了高出学校的一种担当。“既然用了‘上海’两个字,那就必须和这个城市的定位,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水平相当。”这是一个拉出了势能的开场——叶志明副校长强调,与所在城市特征的“般配”度,给了上大定位自己的一个清晰参照。
人们往往说,高校要有自身的特色才能经过时间的淘洗、社会的检视而生存下来,在上海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百川归海的资源富庶地,能够扎下根来,并办出特色实属不易。除了定位的清晰外,上大也以拥有钱伟长校长作为标志,按叶校长的话说,这是一位“罕有的校长”。钱伟长校长家学渊源,是国学大师钱穆的亲侄,有一番学冠中外的漂亮履历,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的第一个力学专业,更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其非凡的成就也给予了上大在传达教学理念、教学愿景时更多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校长曾经在采访中说:“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对于大学,人们还是难免对“人物”的期待,而钱校长以自身的经历表明个人发展须配合社会进步的节奏该是学校特色的最佳诠释。
培养千人千面的人才
谈愿景与理念的语言多是诗性的,如何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个传递的介质对于很多高校来讲都是难题。对于此,叶校长总结了落实到上海大学具体的“三制”人才培养方案,即“短学期制”、“学分制”和“选课制”。
上大将一学年分隔为4个阶段,其中设置的3个“小学期”一般持续12周,包括10个教学周和2个考试周;此外安排实践期,通过与当地企业建立联系而定期派出在校学生进行相关的实习训练。接受海派的作风,上大从90年代开始实施学分制和选课制。虽然这两个名称并不属新兴事物,但叶校长用“我们是最彻底的”来评价。他引述非典时的一个案例来证明——上大的一名疑似病例在一天之内接触了1800到1900名学生,真正说明“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普遍存在。
而保证制度的实施,也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主权: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时间;即使安排好了自己的课表,也有可能人数已满而被“踢出”选课系统。这样的过程可以搅得人心神不定,因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乐于接受。叶校长提到,也曾有学生因选课的耗神,计划不能实行的挫败感而写信告诉他说“非常痛恨”这种方式。但上大一如既往地坚决执行,除了表面的“自主性”、“主动性”的提升以外,叶校长一句“有时候培养你的能力就需要‘简单问题复杂化’”,也是点睛的一笔。训练人以开放的心态适应变化,并有效地跨出“心里舒适区”,这样能够挖掘出人更多的潜质。而结合“短学期制”和“选课制”,同时也给学生增多了及时调整的机会,一方面让人感到学习节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勾画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轨迹,使“千人千面”的状态成为可能。
营造人文素养的土壤
无论是钱校长还是学校各级管理层,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寄望于人文教育在一个打破学科限制的环境中被学生自然而然地内化。在校园中设立著名人物雕塑,是尝试着散播文化元素;支持鼓励各式社团的开办,在艺术中心购进斯坦威钢琴,是表明校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意愿;设置体育学院,明确要求所有学生须通过游泳50米测试才能毕业,是强调学生须具备起码的生存技能……
所谓“综合性”,不是以开设多少学科论定,而是要创造一个容纳万千的丰富环境,这样的体会和眼界也多是通过人文教育的人本精神来体现。“上‘大学’跟上‘电视大学’是两回事”,这是叶校长的态度。一个复合型的人才,不能只靠精良的单科知识传授来成就。
引进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叶校长看来,“通识教育”和“就业导向”间似乎不存在真正的冲突,“坚持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也是钱校长教育思想的一个根本要求。但在成果方面,自己评价自己的往往收效欠佳。叶校长说,我们也一直在找一个协作者,因缘际会听到南大教授的推荐后,开始了解麦可思的服务。
由于主管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叶校长打了个比方:我相当于负责了产品的原材料入口、加工、市场推出的3个环节,那么,了解市场反馈是自然而然的。而能够从毕业生、从雇主等不同角度来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更能完善自我。此外,有时自身隐隐感觉到问题存在但不确定,若有专业机构也“所见略同”,便会多了几分整改的决心,也能更加“有的放矢”。以上大为例,在招生简章的调整,以及帮助农村背景的学生更快了解、适应大都市文明以增加求职竞争力等,都是这其中典型的案例。
文/ 麦可思公共关系部
曹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