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识繁书简中庸之道一叶漂萍文化 |
“识正(繁)书简”是一种无能的中庸
文/一叶漂萍
前一段时间废简立繁的呼声甚嚣网络,甚至有专家提出“简化字是盛世中国脸上的一颗痣”。他们认为繁体字承载了中华5000年的传统文化,简化字破坏了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另有很多学者和平民认为文字只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工具,5000年来,文字从无到有,从繁到简,一直在变化中,简体字在中国扫除文盲的伟大事业中功不可没,简体字取代繁体字也是历史的必然,废简立繁是逆历史而行,而且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不利于社会发展。两种观点的交锋一直没有取得一致。
现在终于有人想出绝佳的解决办法了!
马英九6月9日在接见侨界代表时指出,台湾使用“正体字”(“繁体字”),但大陆则使用简体字,他建议可采用“识正(繁)书简”方式,希望两岸未来在这方面也能达成协议。(来源:新华网)
这办法多妙啊!要传统文化是吧?认识繁体字不就结了!这样传统文字之美传统文献资料都可以鉴赏了。嫌繁体字书写麻烦,那就写简体字好了。对于这一理论,网上叫好声一片,不难理解。
马英九先生基于两岸交往的障碍提出这一主张,在两岸对话方面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为海峡两岸的政治互信和文化协商营造了有利氛围。这个主张的提出必将成为促进官方文化协商的一个良机。马英九“识繁书简”的倡议,毋宁说是一个文化上的倡议,不如说是一个政治上的策略,体现了马英九致力于两岸对话的诚意和智慧。
然而大陆文化界的一片叫好声则让我感到悲哀。我们从孔孟时代起就崇尚中庸之道,对于一切事情力求不偏不倚,折中调和,大智若愚,明哲保身。中国人自古就觉得自己处于世界的中间,在哲学里在生活中从不走极端。生活要小富即可,只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行,不求大富大贵。思想上不做出头鸟,从众即可。中庸者绝非大恶之人,但也绝非大善,不会对社会有什么危害,但也做不出什么大贡献。中勇者不对他人构成威胁也不威胁到自己,中庸者绝不会学龟兔赛跑里的兔子,中庸者谦和有礼,两不得罪,拒绝最差,也不敢争最好。用在国家民族的发展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自我满足,裹足不前,绝没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处世哲学用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是八面玲珑,可以逍遥度日。然而对于社会的发展,却极其有害。比如文字,简繁共存,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有那么容易吗?繁体字如果从不书写,真的就能够认读?想要能够认读繁体字,还是要抄写来帮助,想要使用简体字,过去的学生抄的已经够多了。其实要么从简,要么从繁,到底哪个更实用更先进更科学,就使用哪个。
结果不言而喻,说到底文字还是一种记录工具,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毕竟有限,文字本身体现的文化很抽象,传统文化主要是靠文字记录的信息来传达的。用繁体字记录还是用简体字记录,还是那些信息,文化并没有因为文字的变迁就流失,这正如大米,装在麻袋里和装在塑料袋里都还是大米,不能说过去装在麻袋里的大米是大米,现在装在塑料袋里就是玉米了。麻袋和塑料袋各有利弊,但是哪一种包装更经济实用,应该不难判断。
专家担心繁体字长期不用会被国人遗忘,古典文献不能被认读,纯粹是杞人忧天。繁体字的简化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的,学会了简化字的人如果想认读繁体字不会很困难。古典文献中的精品大多已经被转化成简化字出版了,完全可以满足大众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了。对于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可以再系统的学习繁体字。其实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别不在字体,而在字义和语法。现代人即使认识繁体字,能够读懂论语春秋的只怕也不多。

尊重不尊重传统文化也不是从文字上体现的。前些日子关于端午节被韩国申遗的问题,大家辩了个沸反盈天,可是韩国重视传统文化这一点不容质疑,然而韩国的文字却几经变迁。
何必要弄一个中庸的识繁书简呢?至少在大陆,没有必要如此。勇敢的使用简化字,特殊领域有需要的人再去使用繁体字,有什么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