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汶川安静的疗伤
(2009-05-07 23:36:00)
标签:
原创杂文汶川地震5.12周年祭杂谈文化 |
请让汶川安静的疗伤
文/一叶漂萍
随着5.12的日益临近,汶川周年祭的活动在各大媒体纷纷扬扬的开展起来了,回忆、慰藉、歌颂、祝福、憧憬,浩浩荡荡的填满了我们的视线、充斥着我们的耳膜,大家都很仁慈、热情、高尚,汶川,被爱心包围,激情,如滔滔江水,汹涌泛滥。这场声势浩大的周年祭,体现了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体现了我们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豪情。
可是漂萍却要发出另一个声音:请让汶川安静的疗伤。
一场地震,让那么多人失去亲人、失去家园,让他们直面死亡的威胁。地震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是他们精神的上难以愈合的伤口,能够治疗他们的伤痛的,是时间。时间可以让他们的噩梦渐渐远去,让他们的伤口慢慢结痂愈合。可是很多人却不让他们忘记噩梦,这些人因为自己的善良或者自私要一再的唤起伤者的噩梦,一再的揭开他们的伤口,让他们一遍遍的重新体验当初的悲痛、恐惧和无助。当这样的体验被一次次的唤起,他们的痛苦将会一层层的升级,很多人会因此而崩溃。
汶川需要关注,汶川需要帮助,但是,我们的帮助不是基于一再的渲染这场灾难,而是应该基于帮助他们重归安宁,重新过上祥和的生活。汶川人受灾程度不一样,心理承受情况也不一样,不同的人应该得到不同的援助。根据“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研究,可以把灾害幸存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极端后果者,如不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可能走极端的。第二类是严重后果者,其极端行为的可能性尽管不大,但是其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第三类人群是大多数,他们的后果相对温和,基本上不需要专业的心理帮助。
汶川震后的心理干预做的却不到位。大量的心理咨询人员涌到灾区,其中只有五百多人是有组织的。他们中还有很多人是去镀金的,他们发问卷、收材料、拍照片,弄到这些材料后,就拍屁股走人,没有了下文。有一个受灾者一天接待了六拨心理咨询师,每一拨谈20来分钟,走后全部没了下文。还有一个小女孩被要求写下失去亲人的感受,材料被收走后也没了下文。而这一次次调查,一次次访谈,都一次次的揭开了他们的伤口,加重了他们的痛苦体验。
灾后的物质援助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应该是出于人道主义的无条件的捐赠。可是很多人却借捐款之机来作秀为自己扬名,并通过这种本该高尚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他们因听到受助者感恩戴德的语言而满足。汶川有些中学在震后初期,差不多每一周都要举行一两次受捐仪式,学生们几乎每周都要到操场集合,听报告、表决心,而得到的捐赠基本都很有限,有时候不过是几百上千块钱而已。孩子们在经历了地震的重创后,还要再经受被俯视、被怜悯的悲哀,心理压力极其大。
过去一年来,灾区接待了数不清的参观者,尤其是五一期间,简直是人满为患,以至于当地有关部门不得不劝退一些人。北川县委宣传部震后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接待各方领导及各路记者,工作人员一路还得为客人一遍一遍讲解:这个地方原来是什么单位,在这里有多少人遇难,当时如何抢救……灾场更像是秀场。一些人包括一些官员就这样以救世主的姿态俯看着汶川,自以为自己很高尚,享受着自己的优越感,满足着自己的表演欲。
董玉飞自杀了,杨俊、朱菊华自杀了,冯翔也自杀了……有一个网友讲了一个小猴子之死的故事。大意是:小猴子肚上有一不大的伤口,这小猴子在其它猴子问时它就将伤口扒开让它们看,一次次的扒开,口子越来越大,最终小猴子死了。 人也是这样,被动与主动的扒开心灵伤口,只会让伤痛加重,直至死亡。董玉飞和冯翔,他们应该得到的心理疏导没有得到,不应该被唤起的痛苦记忆却一再重来,他们终于崩溃了。
受了伤的动物总是要躲起来舔舐伤口,他们不愿意被打扰。请让汶川安静的疗伤吧,我们可以为他们保护这种安静的环境,默默的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但是不要打扰他们的安宁,不要唤起他们的噩梦。让我们每个人都把汶川的痛当做自己的痛,请给汶川地震一个安静的周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