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子代替裹脚布有什么不好?——驳《简化字是盛世中

标签:
原创杂文简化字是进步王干盛世中国脸上的一颗痣文化杂谈 |
草根名博选刊
袜子代替裹脚布有什么不好?
——驳《简化字是盛世中国脸上的一颗痣》
文/一叶漂萍
草根新锐支持请 投票
草根新锐反对请 拍砖
近日来不断读到讨伐简化字、呼吁恢复繁体字的文章,其中以王干先生最为激越,疾呼《简化字是盛世中国脸上的一颗痣》(原文参考http://bbs.club.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332&subid=0&tbid=499&fid=90176),要求废除简化字。我思虑再三,虽然我一介女流,没有什么见识,但还是不敢苟同王干先生的观点。
王干先生废简复繁的理由是这样的:汉字承载了华夏文明的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汉字在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上功德无量;简化字和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对称,也和我们现在国家的盛世文明不相称。我不得不说王干先生的理由太过牵强,也不科学。
首先王干先生提到汉字承载了华夏文明的五千年的历史,此话不假,可是,简化字是不是汉字?会不会有人认同简化字不是汉字,而是英文、法文或日文?是不是只有繁体字才是汉字?既然提到了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那么我们不妨回溯到5000年前,其时正是公元前3000年,也就是奴隶社会早期,当时根本就没有文字,只靠结绳记事和简单的图画表意,绳结虽然不能算是汉字,但是在当时人类生活中也是重要的记录工具。我想王干先生是不会呼吁恢复结绳记事的。
又过了一千多年,也就是殷商时代,才出现了甲骨文,那时甲骨文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词汇(2000以上),已经出现了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和转注字等比较复杂的文字,还出现了用甲骨文进行记事的作品。甲骨文可以说是能够确认的最早的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记录和传承功不可没。那么以王干先生的逻辑,繁体字也是中世纪中国文明的一颗痣,就不应该出现繁体字,而应该一直用甲骨文。
繁体字也不是直接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统一了汉字,当时是小篆,后来又发展成隶书、楷书和行书。我们现在平日里书写基本是用楷书和行书。王干先生似乎没有弄明白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汉字在5000年里经过了无数次变化,然而无论怎么变都还是汉字,都还在履行着记录并传播文化的职责。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工具当然是越有效率越省劲越好。王干先生不会呼吁我们废弃机械作业而再恢复用石刀石斧来进行农业生产吧?文字说到底就是一种记录工具,能够更快更好的记录而且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会使用就是先进的。简体字使用50年来使无数当初的贫下中农和大老粗脱离文盲的行列,也使今天的学童在学习汉字上省了无数的脑力和体力。简体字更大众,更容易书写和认读,对于推广文明更有优势,这是不争的事实。更能解决平民百姓实际问题的办法才是有用的办法。相比繁体字,简体字对于教育的普及程度功不可没。因此说简化字和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对称纯属无稽之谈。
王干先生还提到简化字意图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就是想过渡到到拼音文字的尝试。这一点王干先生更欠考据,上文我已经讲了,甲骨文里就已经有了形声字,因此汉字的表音功能并不是简化字所独有的。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裹脚布对于脚的保护是起过一定的作用的,但是自从有了袜子,情志正常的人有谁还会再去刻意坚持使用裹脚布?我们古老的文化中有许多厚重的东西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但这并不等于说凡事古老的都是好的。在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曾被认为是一种美,难道现在我们也要呼吁女性朋友再次把脚骨折断裹上裹脚布?在封建社会一个男人可以三妻四妾,是不是现在我们也要给二奶们正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凡是对平民百姓有益的变革都是好的,遗老遗少们偏执的病态的评判标准可以保留,但不要强加于国人。袜子代替裹脚布没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