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未满两周宝宝的语言

标签:
育儿口述语言肢体语言丰富问题方法借鉴 |
分类: 童言无忌 |
宝宝进入了幼儿期,完全变成了一只喋喋不休的小麻雀,口语和肢体语言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宝宝的语言发展分为两个部分:表达语言(宝宝会说的话)、接受语言(宝宝听懂的话),前者一直会比后者滞后那么几个月。宝宝能听懂的话很多,会说的却不多。宝宝已经一周八了,指指点点、咕咕哝哝逐渐的少了,但是时不时还要借助肢体语言。
http://s3/middle/59fd9b59g8562d28b2262&690一句让宝爸郁闷的话。宝宝会数数了,妈妈问妈妈、大妈、舅舅、舅妈和哥哥有几个,宝宝都回答“一”,问爷爷、奶奶有几个,宝宝回答“二”(管外公、外婆也叫爷爷和奶奶),回答完全正确加十分。可是问起爸爸有几个,宝宝信口雌黄,回答“二”,郁闷,宝爸心凉了一大截,本想回头好好质问宝妈到底怎么回事了,再问到底几个,宝宝回答的更过分了,数字直接跳跃到九,宝爸被当头一棒,久久回不过神来,超郁闷啊。
填词。宝妈坚持每天给宝宝讲故事、念童谣、背唐诗、唱儿歌。宝宝刚学会叫妈妈的时候,也只会叫妈妈的时候,可喜欢听故事《淋雨的啾啾》了,也就是从它开始第一次搭腔填词,有一页的头句是“妈妈只是摇了摇头”,还没等亲翻过来开口讲,宝宝就抢先一步,深情的说“妈妈”了,告诉亲下一页第一个词是“妈妈”,当讲道“摇了摇头”时,宝宝就摇摇自己的头。
用肢体语言表示《找朋友》里的“敬个礼”、“握握手”,唱完挥手再见。
现在宝宝能记住的歌、童谣、故事多了,会填得词也多了,基本上用口语了,像《放学歌》《刺猬理发》《小熊写信》《上学歌》《泥娃娃》《拔萝卜》等,都是填上最后一个词,唱完自己鼓掌,自我陶醉。宝宝记忆力很好,要是表达得不对,就不往下接,摇头晃脑并“哦哦”的提醒跟他所记忆的不一样,嗨,半点儿马虎不得!
点选。宝宝在玩填词游戏的时候,可不是顺着亲的意思,喜欢自己点选。有次“xíxí”的叫着,此“西西”非彼“嘘嘘”哦,可不是要小便,《放学歌》里不是有句“功课完毕太阳西“吗?第一次通过排除法,明白了宝宝的意思是要亲唱放学歌给他附和。这次费了不少劲儿才猜到,一开始猜这样不是那样也不对,宝宝气得痛声大哭,亲急得团团转,挖空心思的想。
有次也是在听故事,突然说了句“jiūjiū”,开始我还以为是叫他舅舅,问了句:“叫舅舅吗”,宝宝摆摆手,试探的问:“要去舅舅家玩”,宝宝摇摇脑袋,这个故事宝爸经常讲,恍然大悟,问“要听《淋雨的啾啾》对吗?甸甸”,宝宝肯定的点了点头,完全猜对了。
说“娃娃”就是点《泥娃娃》,说“拔”就是点《拔萝卜》。
联想语言。要水彩笔画画,搁在餐桌里面太远了,宝宝够不到,桌上东西很多,大妈不能确定宝宝所指是何物,宝宝赶紧跑去拿了本画册,手作握笔的手势在书上画了画,大妈问宝宝是不是要笔,宝点头确定。
书上的印有爷爷奶奶头像的贴贴纸被宝宝揭走,贴在别的地方了,只留下白白两个头像图形的空白,一拿起这本书就嘴里不停叫爷爷奶奶,翻到这一页,戳着两个空。
看见萝卜的图片,或者真萝卜,或是塑料假萝卜,还有菜地里的青青的菜缨子,甚至听见《拔萝卜》的故事,就喊着:“爷爷拔”,还有妈妈、爸爸、阿姨、舅舅……拔,反正宝宝能叫上称呼和名字的都要过来帮忙拔萝卜。
一直记得去年夏天手足口病时被护士阿姨扎在右手背的固定针,年底得了重感冒,迷迷糊糊中被奶奶抱起,让爷爷给扎了一针,误以为是奶奶打得,前段时间只要提起打针,就戳戳自己的右手背,皱着眉头,貌似疼痛,嘴里喊奶奶,大妈纠正说针是爷爷打的,冤枉奶奶了,好了,最近转移目标了,一提起打针,就叫爷爷了,意思说是爷爷扎疼他了。
抱抱。喜欢与人亲近,伸展手臂边抱着别人,边声情并茂的说着:“抱抱,抱抱”,这是从《天线宝宝》那里学来的。只要见到拥抱的影像,就喊要“抱抱”。
加减运算。一天,翻床头柜找到两颗水晶灯珠,一手拽着一个,提起一只手时,嘴里吐:“一”,两只手同时举起,吐“二”。放下一只手就说一,“一二一”来回折腾了好多次。
叫妈妈如厕。近来,会提醒大人自己要小便。掌握住了宝妈的如厕习惯,忒热心了,管起宝妈了,天天一大早醒来,就“嘘嘘”地提醒妈妈去小便。
我爱某某。上上个周末,教宝宝说“我爱你”,开始没学会,可是下午在睡梦里嘟囔了一句:我爱你,醒来清晰的喊出,竟然在梦里学会了。现在会深情、嗲声嗲气地说我爱某某,能被宝宝称呼上的人都有机会享受的纯洁而又执着的爱。
认字。指着妈妈军装名字牌的最后一个字,含情稚声的叫吉吉。
无论肢体语言还是口述语言,无论宝宝如何比划还是叽哩咕噜,所有父母都能深刻领会宝宝的意图,宝宝也能知会亲的话语。因为心心相通,因为至真至纯的亲情,才有至高的默契,才有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正是因为宝宝整天吱吱唔唔,说得云里来雾里去,才显得更加可爱,这正是这个阶段儿童的本色。
……………………………………………
虽然看到了宝宝一天天一点点的进步,但是宝宝的口语发展比同龄人特别是女孩稍微慢些。宝宝将近一周了,才会叫妈妈,好几个月管谁都叫妈妈。一周生日那天喊了几声爸爸,从此绝响三个月。开始亲非常担心,赶紧倒查排查,排除了宝宝听力和智力发育问题,发现教宝宝说话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遗传因素。在宝宝血缘关系亲人中,宝爸这边的亲人口语发展普遍较慢。
二是语言环境问题。亲与宝宝讲普通话,亲与家人以及保姆沟通用闽南话,宝宝七个月大开始在市区生活,市区人讲温州话,还有每天来宝家玩的双胞胎奶奶,与大家说杂糅了闽南话、温州话、普通话的混合语言,还有一起来的双胞胎的保姆带着湖北腔调,宝宝生活的整个语言环境太复杂了,不知该遵循何种语言。
三是方法不对。原来误以为给宝宝看《天线宝宝》、《花园宝宝》《唐诗》等育儿动画片,还有在录音笔给宝宝听故事、童谣、歌曲,能丰富宝宝的语言,其实不然,即使电视、录音笔等音响设备的声音一直响着,宝宝也不能学会说话。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在设备和宝宝之间是没有的。适得其反,设备的杂音干扰了亲的话音,导致宝宝听不清亲的声音。面对面与宝宝讲话不够,导致看不清亲的发音口形。
四是社交圈子太小。由于宝爸只有周末才与宝宝相聚,妈妈工作特殊,要上班到周末中午,与亲在一起的时间太少。白天只剩下宝宝和大妈,大妈要做家务,更谈不上抱宝宝出去与别的小孩接触,晚上更加不可能了,导致与人交流的机会少的可怜,缺少学话沟通的场合。
五是个体差异。男孩子学舌往往比女孩子稍微滞后。走路晚的宝宝往往学舌也晚些,或许那个阶段把主要精力发在学习走路上了。
…………………………………………..
虽然教宝宝说话,大多数亲都具有以生俱来的本能方法,是一种本能的亲情流露。但对于很多学做爸爸妈妈阶段的亲来说,总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棘手问题,有时会显得无所适从,甚至会和宝亲一样走弯路,希望以下方法能在亲丰富宝宝语言方面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一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像在大自然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人与人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宝宝语言的发展本来就有早晚、快慢,不要过于担忧,也不要急于求成,认真排查听力、智力原因,如果能听懂和指出亲给他常讲得图片里的东西或者指出爸爸妈妈,再说现在医院都有新生婴儿筛查,就可以说明这两个方面没有存在问题。不用羡慕人家宝宝学得多好,没有任何研究表明先说话的孩子将来就更加聪明。对照查找其他原因,并加以改正完善。凡事欲速则不达,要循序渐进,其实宝宝每天都在发生一点点的进步。
二是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避开各种语言混杂,把音响设备关掉,在宝宝没有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交谈,有利于宝宝提高注意力,关注的时间也会加长,单一的语言有利于宝宝简单易学易懂。多带宝宝与人社交,亲喜欢的人,宝宝也会从接受到渐渐喜欢,并很快加入沟通中来。
三是要面对面与孩子讲话。面对宝宝,进行眼神交流,口齿清楚,发音准确,情绪要平和,可以适当加些丰富的表情,便于宝宝理解,产生沟通的兴趣,从沟通中寻找到快乐。
四是注意一些方法。跟宝宝一起阅读并探讨图画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沙利文小姐采用给海伦·凯勒接触实物的方法教海伦识字,很值得借鉴,将书中的图案与现实中的物品联想在一起,在宝宝心中形成图像。将字或者姿势扩大成概念,如遥指星空,说:“天上有星星,月亮”,这样有助于宝宝将物品的名称存档在宝宝大脑里。玩游戏、唱歌、舞蹈等,比如唱唱手指歌、两只老虎,可以让宝宝对自己的身体部位有个直接具体认识,能宝宝学习语言更加有兴趣。告诉宝宝你在做什么,提问题,给宝宝选择的机会,提高思考和记忆能力。
五是不要讲太多无关的闲话。讲话语速要放慢,语气缓和,说简单易懂的句子,经常停顿,让宝宝有时间回想其中的信息,否则宝宝可能会不想听。
六是别急着纠正宝宝的说话。学习语言的主要目标是要传达一个观念,而不是词语。两岁以下的幼儿,所讲的话可能大部分很难听懂,这是正常的。宝宝牙牙学语,感受不同的外界,体验不同的声音,保存一些语言信息。等到两岁左右,就会蹦出来,亲到时就听懂了,也会欣喜若狂的。宝宝讲不出某些字,可以多给宝宝重复几次,学习语言是个渐进的过程,借重复来纠正错误,不要让宝宝难堪,对此失去兴趣和信心。让宝宝体会学习语言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宝宝越喜欢沟通,就能学得更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