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http://s2/bmiddle/59fd9b59g823d340f1b01&690
法国著名的大作家大仲马曾经说过,人生是由一串烦恼串成的念珠,而达观的人总是笑着数完它。如今,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更是不容质疑地告诉我们这样:好行为决定好习惯,好习惯决定好性格,好性格决定好命运。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养不教,父之过,最牵挂的是孩子的教育,古云:三岁看到大,五岁看到老,就是从孩子的从小行为、习惯以及性格的端倪看出孩子将来的命运归宿。
如何从懵懂时期开始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和生活习惯迫在眉睫,赶紧给自己在这方面补补课吧,翻阅了国内外一些育儿书籍,有些人提倡西方相对宽松的教育方式,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还是觉得自己的祖宗的东西值得借鉴,特别是传统的启蒙教育弥足珍贵,毕竟中华悠悠五千年历史,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
从古人启蒙教育里汲取营养,古为今用不是一件幸事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成为影响大而流行广的启蒙读物是有它们存在的历史价值的。那就先从《三字经》着手吧,虽然自己或多或少能背些,但遗忘的实在太多,或者不知甚意的颇多,要把孩子教好先要自己搞通,搞透。书到用时方恨少,赶紧搬来一些有关书啃起来,给自己充充电,发现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得意门生——
钱文忠教授的《解读<三字经>》虽然有一些纰漏,但总体来说值得学习借鉴,细细品读。
钱教授在书中阐述:古代教育的目标,就是正知正见,所谓的“童蒙养正”。在生活教育方面,培养学童的勤劳,洒扫应对,奉待长上;在德行、学问方面。培养学童的“根本智”(佛教名词)。先学什么呢?生活规范——洒扫、应对、进退。先干点家务活。扫扫地,洒洒水,做一些清洁工作。应对,对来客要应对。这都有一套规矩的,是中华民族很好的传统,不是繁文缛节,对一个人的教养大有好处。一般跟老人说完话要站起来,走时应该先倒退着或者侧着身走。这不仅是对生活的技能和礼貌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人格的培养。(此段节选自《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他在书中提到古代的小学教育从六岁到十二岁,从时间迟早上我个人保留自己的意见:现在教育提倡从婴儿在胎中紧锣密鼓的开始,先是进行胎教,甸甸在妈妈肚里听了很多胎教音乐,一出生就表现很有乐感,能跟着节奏哼声、点头或者抖腿。童蒙养正要从宝宝懵懂时期就要开始了,平时家人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父母是孩子良好的教师,小孩子的脑子就像一块没有干燥的海绵吸水一样并蓄兼收得很快,父母(指孩子主要时间在一起的父母)的习惯会深刻影响宝宝,一切都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平时就要注意在宝宝面前回避一些不良习惯,能戒掉最好,不要“为老不尊”了。
注意一些细微的东西,譬如,良好的饮食起居,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看电视、上网,表现的喜欢阅读、运动等乐观向上的“阳光”行动,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用好的东西及时归位,不要乱丢,讲究文明礼貌,尽量表现的豁达开朗等等。
宝宝在我们平时注意下,言传身教,加上还可以的记忆力,从小,其实现在才一周六个月,生活饮食起居很有规律,喜欢读书“习字”,具有较强的归位感,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具有较好的卫生习惯,有打扫清洁的倾向,开朗大方等等。具体表现将要在以后的文章中一一赘述了。
2010-3-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