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好统编教材提升语文素养

(2019-03-27 21:45:25)
标签:

教育

文化

校园

用好统编教材    提升语文素养

今年秋季,小学语文将全面迈入统编教材时代。教材变了,随之而来的教法与学法也有相应的变化。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两个热词,一是“核心素养”,二是“语文实践”。语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言实践中获得并提升的,所以这两个关键词是有密切联系的。“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已逐步成为名师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一种主动追求和自觉行为。那么,语文素养包涵哪些内容呢?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品质的提升、审判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大素养。简而言之就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思维、丰富文化、提升审美。其中后三项素养都是以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由此可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教育的四大核心素养之首,是文化、思维、审美之根。这些和课标精神“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吻合的。叶圣陶曾说:语文课主要不是学习课文内容的,而是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吴忠豪说:和分析课文说再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虽然这句话有点绝对,但至少指明了当前语文课的方向。

小学语文七大教学目标: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这七大目标都可从阅读教学中习来,因此,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例文的单篇课文阅读教学应该有三个过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形式——知识转化为技能。

识字写字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理解字词对于建构与运用语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借助生字的汉字文化,形象理解意思。如一年级认识“衣”。老师先出示“衣”字,引导学生读正确,接着,出示三个词语“衣领、衣袖、衣襟”让学生指课件上图片相对应的部位,再指指自己的衣服相对应的部位,然后,出示“衣”的古文字,告诉学生,这个古文字上也分别指一指相应的部位,学生在指的过程中就把文字和图片进行了对应,既记住了汉字,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与趣味,最后,老师还可以和学生的生活链接,让学生找找身上的“衣”,学生兴趣高涨,便能找到很多,如:上衣、内衣、外衣、毛衣、大衣等等。学生找的词语越来越多,对“衣”字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刻,也就能积极地对“衣”字进行语言建构。(针对课评课,是否有识字写字,认识汉字是否有步骤)

读(书),在朗读品味中学习语言。朗读在低年级是语文课程目标,朗读能力培养作为目标来完成,三年级以后,直至中学,朗读是手段,是教学手段,利用朗读完成理解课文的任务。所以,课标中,低年级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中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据统计,学习略读;高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习浏览。朗读的基本要求:正确1.不丢字、不错字、不增字。2.字音正确、词的结构格式正确、句子结构正确。3.文章的内容和意思传递正确。流利:1.顺畅、不嗑巴。2.停连合理。3.过渡自然。有感情1.情感基调准确2.情感真挚3.表现力强。对于小学生而言,文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针对课评课,是否有各种读)

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背(诵)可归为积累。重视语言积累,强调多读多背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从三个维度来诠释语文积累的内涵。第一个维度是语言积累,包括三个层面的要素,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如字、词、句等最基本的语言符号;二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优秀诗文、格言警句、经典名篇等;三是语言知识和方法的积累,主要是识字、写字、阅读、表达等语文应用规律的把握。第二个是生活积累,主要是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自我感悟和生活资源的运用,语文的学习来自生活经验。第三个维度是情感和文化积累。我们今天要讲的是第一个维度,这一维度属于狭义的积累,是语文积累的核心与重点。一、积累精准的表达。比如动词的使用。一年级下册〈怎么都快乐〉〈操场上〉两篇课文中,都集中出现了这样的动词词组:踢键子、讲故事、听音乐、打排球等,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样的词语特点,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那么学生在〈操场上〉的课后习题中,就会正确地进行语言运用。二、积累生动的表达。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典范语言,找准生动点,值得去积累。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有这样一句: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为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表示颜色的词有:青青、白白、红红。你还能说出这种表示颜色的词吗?学生马上可以说出很多来:绿绿、黑黑。《棉花姑娘》有这样一句: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从“绿绿”到“碧绿碧绿”,从“白白”到“雪白雪白”。接着让学生积累:你还知道碧绿碧绿的什么?雪白雪白的什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像这样的表示颜色的词还有哪些?如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第二小节最有特点:脚尖滑过的地方,大块的草地,绿了;大朵的野花,红了;大片的天空,蓝了,蓝——得——透——明!也有颜色的变化,这些自然界的变化,我们在平常生活中都能看到。除了这些,自然界中还可以看到哪些颜色变化。孩子们会发现:晚霞红了,庄稼黄了,湖水蓝了,葡萄紫了等等。蓝——得——透——明,还可以怎么说呢?红——得——耀——眼,黄——得——发——光,紫——得——发——黑。在这样的教学中,老师抓住了文本中的生动点,挖掘词句,确定具体的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表达,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品质一步一步向着更高的方向迈进。

又如:《青蛙卖塘泥》在表演读中积累。谈谈这一课的上法(评课)。在分角色表演过程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并尝试运用语言。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中,重点学习了运用动作分角色表演;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中,学习做好表情分角色表演。这课的对话简单明了,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在角色表演中读好对话(青蛙吆喝的语气、朋友们建议的语气)、体会对话,是本课语言实践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其次,找准训练点,感悟语言运用规律。二下《沙滩上的童话》:在海滩上,我们垒起城堡,城堡周围筑起围墙,围墙外再插上干树枝,那就是我们的树。可以关注以下几点:1.动宾式短语,当然不必把这种短语名称告诉学生,只引导他们发现词语特点。前面是动作,后面是动作指向的对象(事物),课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词组,划出来读一读,你可以说一说这种类型的词组吗?2.顶针句式。一样也不告诉孩子这是一种修辞,但引导孩子发现这种句型,这样一种句型孩子们是接触过的,比如:从前一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然后可以由此进行拓展训练。又如:《大自然的声音》上学期倪老师设计的语言训练: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关注四个“不一样”引导孩子照文中的句子说话。我们得先用语文的智慧把一长段或一篇文章中最有价值的语言抽离出来,抓住这一个地方用力。然后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活动,把握好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获得语言规律。最后运用这种语言特点,进行自己的语言运用。如:李伟忠老师《我要的是葫芦》,他便是智慧地挑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抓住关键词,“细长的、雪白的”先采用齐读的方式把这个句子读准确,再引读,隐去关键词,不断地引读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再设计说话训练,观察扁豆、黄瓜,让学生运用刚刚习得的语言规律进行说话。又如:《秋天的雨》,在学习第二段课文中的句子“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抓住这个句子的句式特点:比喻和反复。先帮助学生学习这个句子,了解这个句子的特点,边读边想像画面,然后背诵这两个句子,最后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它把        色给了                                        来了     秋天的            。三下的,《花钟》第一段,就有一个非常好的训练点,课文用了不同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你还能用什么说法也来表达一下鲜花开放的?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设计一定要精细,搭建一个又一个台阶,让学生有一个从不懂到懂,从懂到会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学生的生长点,学生从进你这课堂和出你这课堂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收获。而且,一般有训练点的,课后练习会要求背诵。

再次,联系生活,利用课后练习提供的语言实践。如二下《雷雨》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植物妈妈有办法》的练习设计: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可以选用下面的词语,仿照课文说一说。引导学生在恰当的语境中选用词语,仿照文本的语言形式,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有利的帮助。

学习课文中的语言,用课文的语言去丰富学生的语言,建构学生的语言,以至让学生运用语言。

当今,我们要学会用课文来教语文,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文知识和规则,而是看他是否能够熟练的运用这种语言,这才是评价的主要标志。用课文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重视表达实践,在读、写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思想和情感。语文教学是渗透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散发“语文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