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梦泛舟
云梦泛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90
  • 关注人气: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有机合成工作感想

(2009-06-24 09:30:43)
标签:

就业

求职

实验室

上海

有机

合成

药明康德

分类: 冬虫夏草

在第一家公司刚呆了一年的时候和我同批入职的走了一大半,曾经想写些感受但是除了抱怨工作强度,薪资待遇以及对这个行业的前景的YY以外没有什么太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于是我静下心来,除了暴笑着看那口水战外不发表太多的意见。而在另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工作一年多后我终于有时间去整理一下自己的体会,于是写出来希望与大家分享,有些零碎和不连贯的地方请各位见谅了。
之所以现在才写出对它的感受是因为因为在刚离开的时候头脑会有些发热难免太过片面,主观色彩太浓,而现在回头去想反而会冷静客观一些。

在第一家公司我工作了比较长,所以对这家企业的了解和理解个人认为还是比那些只呆了一年甚至只有几个月的人要多一点。不要拿我当成枪手,因为我当初也是因为缺钱才跳槽,现在已经不在那呆了所以没有必要替它说好话;更不要当我是诋毁现在的单位因为我只是指出它做的不好的地方,并且我一直希望现在这家公司有朝一日能超越其他公司。

第一家单位的出名,原因既有它的成功,例如曾经令人惊叹的高增长率,美国上市,收购美国一家生物公司,以及不断拓展的行业领域,也有它的不断被埋怨的”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福利待遇等等,而最近媒体曝光的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推迟应届生入职的新闻又使它倍受瞩目。但不可否认这家公司所取的成绩是辉煌的,它的成功带动了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也成为所有这个行业的小公司的老板们所渴望达到的高度。至少我不只一次的听到人们说要是我们公司像它那么财大气粗就好了。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我说的是药明。

许多或因为嫌钱少或因为不堪压力又或因为自己项目做得不好而离开的人们虽然嘴上骂它不人性化但是你仍然可以感受到许多离开的人骨子里以曾经身为这个公司的一员所拥有的那份自信和自豪感。我也一直认为,这个公司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整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内部管理以及它所走过的道路,都应该是值得其他公司去思考和借鉴的。

我佩服药明的领导的眼光和智慧,从单纯的搞化学合成到做生物,DMPK,收购美国的生物公司。。。。药明给我的感觉是它在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也越来越接近一个成熟的新药研发公司的样子。当然,网上曾经流传的貌似某领导说的留住中高层,底下员工走了不要紧这样的话虽然不知真假但让我极其的不爽。

我不明白药明为什么有那么多副总,以至于我根本记不住谁是谁。对于如何管理好整个公司我不大懂,只有粗浅的管理知识所以我无法对这些高层的组织结构发表意见。请见谅。

但是我知道高层们有许多出身化学,这条信息让现在的我终于明白它的好处。我如今工作的单位决策层大都不是化学出身,虽然有着极高的学历背景以及很强的在其他行业从事管理工作的背景但从我个人角度看这并未给现在的公司带来实质上的高于其他小公司的管理水平。

以一个细节为例,一般做化学的人大体上都知道哪些常用仪器贵哪些设备用国产还是进口比较合适。所以在硬件的选择购买上应该会有所选择。而我工作的第二家公司的普通仪器例如旋蒸全是进口,估且认为老外是认为进口的比国产的好吧,不相信国产货,没办法。进口的旋转蒸发器比起国产的要贵不少,有人说是进口的质量可靠不容易坏,我嗤之以鼻。要是转轴断了,那得找采购买的,中间不知道要花多久时间,这就是浪费。再以这家公司
玻璃仪器为例,公司各种口径的瓶子都有,如果用橡皮塞还好,几种还都凑合,而如果用玻璃塞的话就惨了,塞子经常对不上。我曾经常为在萃取时找不到合适的玻璃塞懊恼。

而在药明,24口的瓶子如果要用24口的玻璃塞那一定能塞上。也许玻璃仪器不贵但是对于一个不大的公司来说买来这样的硬件其实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我把这归咎于管理层的失误,或许更准确的说应是采购部门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做公司的人来说应该明白在建立实验室之初采购的配套仪器的标准化可以减少和避免很多在工作中的小麻烦。这对合成人员工作效率是有影响的。

不得不再夸一下药明工作效率相当的高,以前由于在这家单位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家单位所以没有太多的理解但是现在离开之后我拿现在的单位和它作比较才能领会到它的值得人称道的一些地方。组织结构的严谨和成熟,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使得整个公司像一部完美的机器在运转。后勤部门的努力使得研发部门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因为合成人员不用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上浪费精力。

分析部,现在想想药明的分析效率跟我现在的小单位相比真是高,分析人员也很辛苦,加班的不少。分析跟钱有关,没钱就没仪器。 上午送的下午出结果,下午送的第二天上午出结果,不说这个了,一说起来都是汗。

采购部工作很忙碌但很有效率每天都会发出订单明细和到货通知,在公司内部网上可以查到。我以前认为到货速度慢,现在才发现比起我现在的工作单位,到货速度可以是开车和步行的区别了。现在工作中超慢的原料到货让我们的项目周期不得不拖长。

药明的安全部表现不错,要求比较严格,曾经有人戏称在药明安全部才是老大。也正因为它们的严格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在我以前工作的部门,连主任进实验室说几句话都会穿上白大褂,真的是以身作责。我们的通风橱如果门拉得太高会被保安记下,三次就得罚款。实验室卫生要求也比较高,东西不能随便放。下班后溶剂不能超过一定数量。通风橱内不得摆放一些规定的试剂。而我们实验室内部组长也有更严格的规定我记得我们组内曾有一人把纸扔到了垃圾桶边而不是扔进桶里被组长要求罚款十元。这种严格虽然一开始让我们很埋怨但是时间证明这样的貌似过分的规定让我们受益非浅。而我现在工作的单位组长们进实验室都是随便进的。不穿白大褂而且呆的时间还比较长,似乎领导就有特权可以不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操作台面东西乱七八糟。清洁工只能拖地而不敢动操作台。实验室的环境虽然不能体现合成的水平但体现出一个合成人的素质。

 

说到压力,其实我觉得现在的小公司的工作压力一点不比药明的小。其实做合成的大部分都很累,除非你项目特别顺利,那心情好的时候人的感觉都会很爽,项目不顺的时候心情不爽就算不累也得蔫了。但是我不知道当员工们不满意薪资待遇而加班成为一种没有写在墙上的企业文化的时候,公司的管理层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警惕。

先写到这里。总之我不是抬高或者贬低哪个单位,每个公司都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药明也不例外.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我想每个公司都会不断的走向成熟和完善。我只是想通过这些经历和感受告诉大家,其实我们是可以互相学习的。

 

 

 

 

 

在论坛上潜水5年了,一直和大家一起感受作为一名有机合成人员的心酸和快乐。在此很想和大家聊聊自己的成长和现状,转眼间进入有机合成这个行当已经5年多了,原来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学生一心想从事技术工作,在努力考取英语六级考试的时候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几个工作机会毅然决定进入一家重庆药厂的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然而事与愿违真正进去了才知道企业里的研究所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作为生产企业研究所在领导的心目中还是一个无关痛痒的部门,不被重视。

    通过有机合成论坛让当时的我了解到了中国最前沿的合成领域的科研水平,心中期望着能够进入上海开始学习和成长,自己也找到了很好的机会,分别进入了两家国内领先的公司工作,作为外乡人上海人的排外让我很难适应,但是为了提高自己还是在上海系统的锻炼了自己,量变到质变我也深刻的体会到了这点!但是一个小小的本科生在上海想继续发展需要克服的方面实在是太多,在自己觉得对于有机从操作到机理、从文献检索到图谱解析等等专业知识都全面掌握后,我又回到了重庆觉得这里应该能够把上海的所学充分应用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由于自己曾经做过新药开发,回到重庆我找了一家药厂想重新开始,在上海新药研发的经历让我相信对于国内大部分的仿制药研发应该能够攻破几个,前期我将公司破烂不堪的实验室整理出来,按照原来的工作标准重新布局,培养了几个新人(其中一个在成长后被生产部门调走了,这就是生产型企业的现状吧),购买了一些基本的实验仪器,一切都是按照我的期望逐渐进行(中间的酸甜苦辣只能自己慢慢体会)。但是后期的发展就不是我所预料到的了,领导希望我们优先进行生产工艺的优化,当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攻关后发现生产的数据资料非常混乱,同时老产品的工艺提升的确很有限(可能是本人学术不精吧,但是我们也聘请了一些专家也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做医药中间体发现企业里的QC检测方面的滞后非常严重,就连新的原料的分析方法都得我们给提供,种种情况真的是让我们太难了,最痛心的可能就是总计下来做了很多项目但是领导看不到,研发部门不被重视,心都凉了啊!

     目前虽然工作上不愉快但是由于和老婆在一起,生活还是很规律的!但是作为男人都想有自己的一份事业,这种生活让我感受到生活的无奈,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吧,可能是已经习惯了上海高效率的工作习惯在重庆我始终没有找到原来的成就感,原本我想建立一个高效的技术队伍现在发现高效应该是各部门联合运转的,很担心自己失去了目标最后只能等待,苦恼中!

     但是我相信如果在过5年我还在有机合成论坛写总结的时候,我应该能够做的更好!希望70,80后的朋友不要气馁,大家一起努力,建立一个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说到底,上海大多数外包或FTE类型公司的发展方向和药厂或化工厂不一致。一个是打通线路完事,一个是工艺优化。你在线路上转一辈子,到工厂去还是零。就像你说的,“自己觉得对于有机从操作到机理、从文献检索到图谱解析等等专业知识都全面掌握”。你学到的是小试的技能,不是工艺优化的技能,虽然二者相互联系,但区别非常显著。

    所以你到药厂必然会遇到迷茫的阶段,感觉自己无处发挥,自己的技能和工厂的需求格格不入。这个时候,一定要把心态放正,踏踏实实、谦虚的从零开始,仔细的学习工艺研究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千万不要自以为受过什么“高等”训练而不屑于工厂研发,对什么都看不惯。这些“高等”训练所得的操作技能中,有一些在工业化上是不切实际的,或者是高成本的。

    其实,工艺更多的是细节的优化,一些小点子、小技巧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工厂追求的永远是成本和效率。只要成本低、安全可控,什么样的工艺都可以简化优化。

    从你的表述中大致可以推测出你现在的职位可能是研发部经理(副经理)、项目经理。“最痛心的可能就是总计下来做了很多项目但是领导看不到,研发部门不被重视”。领导希望看到的是研发的项目未来(特别是短期内)是否能得到收益,如果领导看不到,说明研发的方向和公司的目标不符,说明你对研发方向的把握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可能是上海出来的外包人的通病。做为中层干部,需要好好思考你的事业方向和你的定位了。

    最后,不要指望一个人能拯救一个企业,团队的力量非常重要。同样,新药研发(你所追求的目标)也不是仅仅靠几个博士或主任能搞定的,它是一个团队共同的积累和创造。

    如果不介意,可以私下交流一下研发方向、定位、工艺优化、实验室管理、人事管理、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心得。

    不知道今年的CPHI展会你是否已经参加了,多到外面看看比在实验室蹲点可能更有启发。

 

 

感谢大家的留言,其实在这段做工艺优化的日子里我还是对于工艺优化的思路有了很大的提高,象溶剂选择、母液套用方式、工艺优化和成本分析同步进行等都是一些很有效的方式,对于工作其实还是有一些成绩,比如最近我们就已经将几个产品的成本下降了10-30%,只是有些新的产品优势虽然工艺上有所突破但是一直没有生产,也就导致了领导感觉没有产生效益吧,总的感觉就是有的项目制定后攻破了也没有产生利润,不知道是不是运气不好的缘故吧!

      其实就象大家所说的,我们目前最缺的还是成熟的研发团队,可能在上海已经养成了open的工作习惯,希望能够和有经验的合成人员互相讨论,碰撞出火花!现在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当然还是得自己慢慢培养一些人才。听了大家的留言,自己还是很受用,我会继续努力,我相信只要是不断的做出成绩,总有一天领导还是会看到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rese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