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周夫人看起来应该跟李妹莲老师同时代,都得七旬上下。
图三:地缘关系,鄢陵注定要与戏曲千丝万缕般地牵扯,从古到今,乃至未来。
豫剧之源,观点不一,但比较公认的清末乃至整个清代比较活跃的地区是以开封为中心的“內十处”和以今天的周口辖区内的“外八处”,而鄢陵正被夹裹于“內十处”尉氏县和“外八处”扶沟县之间。
鄢陵有史可查的豫剧班社是清末大学者苏源生府中丫鬟庆春用体己钱所创办的“庆春班”,“庆春班”即河南省板车剧团(鄢陵县豫剧一团)的前身,“庆春班”的名角有哪些唱祥符调还是沙河调等疑问已不可考,但民国时从鄢陵走出的几位戏曲名角的唱腔可以让我们猜测当初鄢陵戏曲的繁荣多样:
易湘山,1889年生人,父亲是清末知县,易湘山痴迷戏曲并投身其中,为家族所不齿,其父为此与其断绝父子关系。易后活动于豫东商水、项城和安徽界首一带,并曾名震省城开封,为豫剧沙河调民国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李家玉、王仲华并称“沙河三少”。
高兴旺,1917年生,民国末至建国初一直是祥符调当家丑角,宗的是祥符调。
梁振启,1921年生,学艺于鄢陵大马镇葛村窝班,后活动于许昌、鄢陵、临颍、叶县、襄城、西华等地,后梁振启带领西华重建剧团调入平顶山组建平顶山市豫剧团,并退休于此。梁振启唱腔为正宗沙河调,为沙河调著名代表人物,参加过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和1962年河南省名老艺人会演,并有录音传世。
刘福梅,1933年生,艺名七岁红,豫剧大师崔兰田师妹,学艺于豫剧须生泰斗周海水,宗的是豫西调。但刘福梅很特殊,她好像是幼时离家,不然,她不会碰触豫西调。豫西调是1946年才由王世录传入鄢陵乐群剧社,之前即便有演出活动,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刘福梅亦有唱腔录音传世,与崔兰田唱腔同滋同味。
从地理位置上看,鄢陵往北,是祥符调的大本营开封,往南,又紧靠沙河调的活动中心沙河沿线的漯河、周口。从这几位民国时期的鄢陵籍戏曲名家的唱腔来看,除了豫东调,鄢陵豫剧应该是沙河调、祥符调都很活跃,豫西调次之。
民国之后,鄢陵戏曲也曾一度显赫,上世纪七十年代影响全国的“板车剧团”打造了鄢陵不倒的戏曲品牌,鄢陵豫剧团实力雄厚,为业界所瞩目。可惜的是,数十年间,剧团红而人不红,再不曾推出去一位能唱响中原的名家。
风云变幻,日月流转,日子窘迫也罢,生活安逸也好,戏曲始终是鄢陵人骨子里离不了的情结和爱恋。
图二:周夫人出场没有唱,听听白,虽已年迈,还清晰有力,抑扬顿挫间能觉出年轻时应该下过功夫。
这出戏,有俩很重要的丫鬟,一是机灵善良的春兰,一是傻愣耿直得有点儿二又为整个沉闷的剧情增添了几丝活泼的秋菊。细看,都已不再年轻的两位老师饰演的俩丫鬟无法从服饰、妆容上分清谁是春兰谁是秋菊——俩人在豫剧角色上虽然都算小旦里的花旦,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春兰凸显的是可爱善良,是典型的花旦,但秋菊的憨傻鲁莽又善良的性格,加上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按照京剧角色的划分,更多的是媒婆一样的彩旦、泼辣旦的成分。
看张宝英版的《八珍汤》,秋菊的妆是一个夸张的冲天辫,脸上浓墨重彩,跟剧情、台词是完全契合的。
再演此剧,建议可以把秋菊完全往丑旦上装扮。
——如果没有秋菊,这出戏就显得太沉闷、压抑了。
图四:这天晚上绝对的女一号出场了。
一开腔,眼中噙泪而不落——瞬间入戏,这就是功夫。
只顾拍照,不曾用心听听唱腔,就不敢妄加评论。
说说化妆。
猛一看,妆很干净,人就显得利落。
妆有问题——这个孙淑林,孤身从山西平阳流浪到河南洛阳的老旦,穷得叮当响,没办法了卖身为奴,身份卑贱得已经没法再找到比她更惨的人了。
本色脸不擦胭脂、不化眉眼唇,或是简单地用老生的底彩才是。再则,头上的珠玉耳环更与角色格格不入,一个包头巾足矣。

图五:来了,当然要上后台。
看这脸,再看气质,不用说,科班出身。

图六:在博客里,有北京、上海的戏友,他们拍京剧,全都是在剧场,我镜头里的豫剧、曲剧、越调,基本上都是在村里。
京剧听得不多,听,也只是程派张火丁、赵荣琛、迟小秋,偶尔听听很流行的明星小冬皇王佩瑜和唱腔干脆利落的袁慧琴,他们的唱腔不噪,我怕听扯着嗓子吼的“叫小番”“甘洒热血写春秋”。聒噪也罢,温婉也好,他们的身影,总是挺立在城市剧场,如我这般的小人物想看他们一眼,基本上也只能是一场梦而已。
资料上说,豫剧的专业剧团、民营剧团、从业人员数量,都是远超包括京剧在内的其它剧种的,如果说豫剧依旧繁荣,我想,靠的不是郑州、开封、南阳、许昌、洛阳、邯郸、徐州乃至山东、安徽、新疆、山西、四川、台湾等地的国有专业剧团,靠的也不仅仅是李树建、苗文华、王惠、魏俊英、吴素真这些时下的名角。豫剧的市场,根在农村,脱离了农村,说豫剧的发展与繁荣,那是扯。而农民所能看到的,十之八九又都是民营剧团,从这个角度来说,支撑豫剧门面的,是河南的这1600多家民营剧团,他们没有国家经费支持,自生自灭,又做着戏曲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延续、传播、传承的大事情。这是不是有点畸形?
既然都是非遗,那好,是不是对民营剧团的扶持力度大点儿,就像对待民营教育一样,不分是政府的还是民办的,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来支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许这不是一场白日梦幻。
图七:前台一大群小孩扒着舞台边看演员们演绎古代生活,俩小姑娘穿着睡衣爬上了后台看演员们化妆。这是啥?这就叫影响,这就叫传播,这就叫潜移默化地培养六十年后依然还能继续蹲在舞台下关注豫剧的受众,这也是戏曲不死的可能所在。
图八:《八珍汤》的故事很老套。
山西平阳郡,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人张文达是个秀才,要去赶考,家里没钱,就向赵、王两家借钱往京城赶考,结果,一去不返,信音皆无,三年后,债主看讨债无望,夺了张文达两个儿子抵债,转手将两个孩子卖于他人。张妻孙淑林无所依靠,平阳又突遭灾荒,无奈只得随乡亲一起四处逃奔,并寻找两个不知下落的儿子。
十七年后,孙淑林流落至河南洛阳,住一店中,因病被困,欠了店家房钱,只得白马寺前自卖自身。
洛阳知府常天宝喜食八珍汤,常天宝之妻常氏命人于白马寺前寻找能煮八珍汤之人,为常天宝次日的生辰作准备,孙淑林遂入常府。八珍汤煮好,常氏细品,无滋乏味,暴怒,责打孙淑林。常氏拷问孙淑林,发现孙淑林竟是自己的婆母,这洛阳知府常天宝就是孙淑林遗失的长子。
常氏嫌弃孙淑林,遂命人将孙赶出府门,孙恰与常天宝迎面撞见,常天宝觉得孙淑林面熟,常氏说出实情,并鼓动常天宝遗弃亲生母亲。
常府丫鬟春兰心生怜悯,带冰雪中落难的孙淑林赶奔洛阳通判周子卿府中——周子卿即孙淑林次子。
孙淑林两个儿子被卖后,长子常天宝做了洛阳知府,次子周子卿做了洛阳通判,两人已经相认,只是与亲生父母失去了联络。
周子卿之妻怜悯流浪的孙淑林,同意收留孙,谈话间,一说孙系山西平阳人,遂详细盘问,发觉各样信息与丈夫所言身世全都对照,但又怕错认,就暂未相认,当晚命孙淑林煮八珍汤送与书房内的周子卿,周食汤,想起儿时母亲喂食之情形,问明孙淑林身世,母子抱头痛哭,终得相认。孙淑林这才知道,冰天雪地被赶出府门让自己几乎冻饿而死的常氏是自己的大儿媳。
次日,周子卿到兄长常天宝府中找兄嫂,但兄嫂坚决不认老母。
此时,八府巡按张文达巡察到洛阳——张文达赴试不中,无颜返乡,留在京中连考三次,于九年后终于得中,差人往家乡寻找妻儿,才知道家乡遭遇灾荒,妻儿早已无有踪影。
洛阳察院内,张文达、孙淑林夫妻相认,张文达、周子卿父子相认,不孝的长子常天宝夫妇被斥责一顿,丫鬟春兰被孙淑林收为义女,一家人终于在失散二十年后大团圆。
《八珍汤》,又名《寻儿记》,站在戏曲文学的角度说,《寻儿记》显然不如《八珍汤》合适。此剧所说,重点不在寻儿,而八珍汤则是贯穿全剧的引子。
编剧显然不是个很高级的编剧,故事老套得掉渣,但之所以能成为豫剧的经典,是完全迎合乡村观众的结果。中原农民,自古多灾多难,在苦难中摸爬挣扎,活下来已是不易,戏曲,作为几乎唯一的娱乐,如果天天在悲催凄苦的写实里沉醉,戏曲就不是娱乐、教化功能了,只会让在温饱甚至生死边缘行走的农民情绪更低落,如果遇到心理素质差的,再天天去看《三上轿》《程婴救孤》《杨继业碰碑》《秦雪梅》,大概自杀的概率也会翻番儿。
生活已然很苦,好吧!咱看看先铡胳膊后铡腿儿的《秦香莲》,咱看看铡了太师又去杀李翠萍《刘墉下南京》,咱看看不管怎么困难怎么曲折都要大团圆的《大祭桩》和今天的这个《八珍汤》……驸马哪儿那么容易让你铡了?太师、权贵哪儿那么容易被杀了?穷苦人家哪儿那么容易中进士当大官?好人被冤哪儿那么容易就扳倒坏人?
等等等等。
但这就是市场,市场有大团圆的需求,你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就得适应,最后,适应了,也流传下来了,但你也不能说它的艺术价值有多高。
比如,你现在拿着《八珍汤》去争曹禺剧本奖,别说到北京了,到县城的文化局就给你一棍儿敲死了。
《八珍汤》的剧本有两处明显的错误。
其一,张文达的秀才身份是不合理的。孙淑林诉说身世时,说丈夫“张文达是秀才身为黉门”——秀才是没有资格进京赶考的。想考进士,你得先到省城考取举人,考中举人了,你才能到首都考进士然后当官儿。当然,话说过来,张文达如果是举人,剧本就不成立了,举人已经身份比较高了,不会窘迫到借债赶考。如果按照张文达是秀才的身份,让他到省里考录举人,剧本也不成立,就是中举了,也不一定能当官,就是幸运地当官了,最多也不过是个知县或是教体局长之类的。他不能跑到洛阳巡察,又遇见妻儿。
其二,孙淑林在洛阳不应住店,而是露宿街头。孙淑林流落洛阳,被困王家店中,欠了房钱,无奈才到白马寺前自卖自身——孙淑林在山西几乎是家破人亡的身世背景,老公丢了,俩孩子丢了,家乡遭遇自然灾害,她的离家,只能是逃荒要饭的身份,他不可能带多少钱出门。且,从山西平阳到河南洛阳,已然是十七年过去,她一个农妇,不可能出现身份的变换,她只能是十七年一直讨饭流浪。到洛阳了,一个四五十岁的乞丐农妇,不可能去住店投宿。
传统剧目,多系民间文人所作,剧本里有意无意间自然会渗透出些底层文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剧情偶有不合情致之处,也算正常,说说就算,不再吹毛求疵。
图九:戏曲这东西,来源于民间,本属世俗文化,如昆曲、京剧那般庙堂化、高雅化、文学化,大概离败落的日子就不远了。
说到最后,还是希望戏曲能好起来,不奢望像民国般那样繁荣,最起码能照着眼下的路,多往前走几年,别还没等够五十年,戏曲就大批量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