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没有上过大学,连高中也没上过,所以对大学和高中的生活状态一直都觉得有种遥远的神秘感。
定居郑州的贾新波兄是鄢陵人,他和同他一样工作在郑州的鄢陵同乡们成立了一个爱心组织,名曰花都爱心助学基金会,新波兄任秘书长。学校开学后的九月,新波兄给我打电话,说他们要来鄢陵捐助学生,邀我前往拍图。我自然要去,一是愿意记录这群愿意为家乡教育事业奉献一片真诚的鄢陵游子的善行,二是我也愿意到校园里走走看看,虽然不能深入,拍几张校园的照片应该也能消除一点自己对高中生活的陌生感。
上午在鄢陵一高,去得晚了,拍了照片已到饭时,饭后去了二高,时间充裕,拍几张捐赠现场的照片,就在校园里走走看看。
捐赠活动结束,郑州花都助学基金会的鄢陵同乡们和鄢陵教体局领导及二高师生代表合影。

图二:郑州归来的同乡们在一高或是二高总是要说起某届某班谁谁谁谁的话题,我一个没上过高中的人,听到这个就接不上话了。我没有高中同学,也没有高中老师,我连高中的大门里头长啥样也没见过。

图三:捐赠现场,人家直接拿了几捆儿现金交到了学校领导手里。
吃饭时听他们交流,才知道郑州花都助学基金会已经连续多年资助家乡学子,年年都要回来的。

图四:上学的时候,觉得初中校长就是很牛的,高中校长那就更加高大上了。这是鄢陵二高校长,还是个女同志,女同志能当上校长,想必组织协调的领导能力都是格外突出的。教育不比行政,当校长应该比当局长更复杂、琐碎。

图五:在鄢陵一高看看,也没觉出啥,到了二高一比较,才发现外部环境差距很大。一高的硬件设施和校园环境一看就是挺不错的,从一砖一瓦到一草一木,都比二高明显高出来几个档次。
嫡出庶出,还是亲生后养?
由外在来看,二高校长应该比一高校长走路更艰难,想撵上一高并驾齐驱,也不是十年八年就能成的事儿了。
当然,我看到的仅仅是楼房草坪而已,也许教学质量上差别不会像硬件设施这样悬殊。学生成绩是硬道理,考上名牌,就有希望彻底离开村里的土地,考不上名牌,更多的可能是外出打工,发财的可能也有,更多的还是要归于平庸,打不动了再回家继续种地当农十代八代乃至万代。

图六:鄢陵二高位于鄢陵城东北隅,好像是分两个校区,这个是北校区,应该是前些年新建的。

图七:看这法桐的情况,这北校区也就建好六年上下。

图八:厕所挺有意思,女厕所在二层,这冬天一下雪,露天的楼梯上下就不方便了。
图十:正是上课时间,看男厕所空无一人,就拿出手机匆匆偷拍一张。厕所不干净,但想想这是几千人的学校,能保证地面无垃圾就已经不容易了,学校不能跟胖东来比。

图十一:《鄢陵县教育志》不记得放哪儿了,找了本《许昌教育五十年》,九十年代出版,里头这样介绍鄢陵县二高的:创建于1978年,位于县城文明路北段,该校拥有教学大楼、办公实验大楼、学生宿舍楼、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120名教职工、1800名在校学生。

图十二:除了大学,好像不少学校都是绿化太少,夏天一来,晒个半死,躲也无处躲。

图十三:学校草坪里给考上全国一流大学的学长们制作了附带照片的宣传牌,2005届毕业生李迎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考上二高,又考入这么优秀的大学,真不容易的。
前些年听朋友说,二高这些年很了不得,在教学上投入了很多,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一高的。

图十四:2008届毕业生石向阳考入清华大学,这个是真牛了。

图十五:下课了,几个女学生在长廊丝瓜架下闲聊着什么。

图十六:拍照片时很是诧异,学生们看起来真的太稚嫩了,觉得自己十七八的时候已经挺大了,现在看他们,总觉得他们年龄实在太小,不敢想象都已经是高中生了。

图十七:有时候也会大白天做个梦,要是当初考上了高中,撞大运的话,说不定也能考上当时许昌唯一的大学许昌师专……人生没有如果,这一辈子,永远只能是个中专毕业的档次了。反过来想,不上高中也中,中专毕业了,还赖好弄了个乡干部当当,总算是不用土里刨食儿种地了。要是上了高中,更多的可能是连个大专也考不上。
那时候考个大学真够扯的,太难了。不过真拼过去,境界就不同了。小时候的玩伴,有几个闯过去的,有分到了郑州工作的,有分到西安当了大学老师的,有分到了北京工作的,听说还买了四合院,不济的,也到了一所大专院校当了老师。就是不分配,也有经历了一番番心酸后破茧化蝶的。
所以,有时候还是可以狠着心拼拼的,你看,苦那么几年,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图十八:教育的事儿是大事儿,基层学校则面临更多的艰辛和不易,路不宽,但还只能义无反顾地往前走,除了坚持,别无它法。

图十九:起跑线不同,咱听到发令枪的时候要比人家晚三分钟,撵上很困难,能做的只能是累个半死尽量别拉太大距离。

图二十:体育也不考试,不要也中。

图二十一:城市真好,我看见的那些就让我觉得城市真的很好。我也知道,我能看见的,实在寥寥,城市的好,是你我根本无法想象的太多太多的好。
守着这栋破楼,熬三年,铁砚磨穿,屁股磨烂,只要考得好,就有可能看见城市真正的好。

图二十二:学校的大门很不起眼,但想要从这里走出去,是不容易的。
鄢陵的未来,就在这一个门槛,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一片艳阳,走不出,应该就会更多些风雨的洗礼。
因为爱她,所以就想让她好。
董占永2017年9月9日拍图于鄢陵二高10月7日文字于南坞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