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我的这间屋儿离秦岗村十来里路。
骑着摩托车去了。
在村口,看到了这位满头华发的老人。
我说,你弄啥去了?
她说,下地去了。
我说,这么大岁数了,你还能干啥?
她说,在家没意思,到地里转转。
她转身离去时,我说,你笑得很好看。
她应该没听见。
图二:跟秦岗算是有点缘分的。
开始在博客里贴图片,读者逐渐增多,开始有“粉丝”概念,源于一个远在他乡的“秦岗网友”,他(或她)坚持看了多年,也是他第一个明确提出给他拍拍老家的村子。
于是在二〇一〇年第一次到了秦岗村,拍下几十张照片。
从秦岗村开始,我的“为网友拍家乡”慢慢成了一个招牌,直至《河南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许昌晨报》等媒体报道。
从二〇〇八年开始写博客,至今九年,当年的“秦岗网友”早已不知去向,但我与秦岗却保持着一种亲切感。全国开始热火朝天地说扶贫的时候,把从没包过村的我也从镇政府办公室被拉到了村里,秦岗村。
今天又去秦岗,想起许久不曾拍图,就带了相机。
图三:刚刚“麦罢”,粮食收了,按照传统的说法这时候正值三夏,即夏收、夏种、夏管。
在秦岗,我没有感受到丝毫三夏“大忙”,传统农业模式的不断变化,农村人的经济来源从最初的土里刨食到如今离了到城市打工几乎无法存活,所谓的农忙也在不知不觉间开始淡化了“忙”的概念。
推着架子车,不疾不徐,不知道是呀去干啥活儿。
图四:二〇一〇年来时,秦岗村委会还在村西一个破旧不堪的院落的一排危房里,现在搬到了村东,有了新房、网络、自来水、远程教育系统,软硬件配齐了。按照上头的话说:连个阵地都没有,还谈什么发展?

图五:那年来,尘土漫天,我的鞋上、身上一层尘土。现在,四十八条胡同全修了水泥路,路一修,乱堆乱放的秸秆杂物彻底清理一番,建了垃圾收集点,村子也干净了。

图六:那年来,镜头里留下的老人已经逝去,如今再来,还是拍不到年轻人的身影,能见的还是只有留守的老人。

图七:一千多人的村子,从村东望向村西的主街道,就这几个人。

图八:当初收割麦子时的重要角色,如今被遗弃在房前,除了有饭店买走当装饰,石磙的存在似乎已经没有了点滴的意义。见证了村子里的变迁,如今沉默着躺在路旁,它会想些什么?黯然神伤,还是无限感慨?岁月最无常,当初是舞台中央的主角,也许转瞬就会失声消失。

图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片土地不喧哗不聒噪,没有风云变幻,始终坚持安静地俯首前行,才得以滋养万物。
图十:年年复年年,收了种,种了收。
村子依旧,土地依旧,这土地、这村庄上的人们一代又一代重复演绎着的为生活的酸甜苦辣和爱恨情仇的诸般滋味也依旧。
图十一:夜又深,我想,累了,躺下歇歇,明天还可以重新开始。
占永2017年6月7日夜于南坞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