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来了几个朋友,我是高兴的。
中午在红旗桥头一个饭馆吃饭,喝了两杯啤酒。
说了很多,关于摄影,关于宗教,还有一些说了转面又会忘记了的话。
安老师最年长,也是这其中为摄影付出最多辛苦的一个,扛着相机跑了全国很多地方,不为名利,只为一个:为艺术的享受。我说,看你去那些高寒缺氧的地方,脚下泥泞,环境恶劣。他说,照片出来,很开心。
安老师官员出身,人平和,身上不携带身份上的优越感和艺术上的权威感。
说到摄影上的某个问题,会显出些许不由的激动。
平静的人生态度,激荡的内心世界,大概真正融入艺术殿堂的人都会有这种特质。

图二:今天来了四个朋友,最早认识的,是甜井故地。
身份不同,本来我和他是走在两条永远不可能交汇的平行线上,但第一次见面,他带着珍贵的《鄢署杂抄》影印本让我复印拍照时,我觉得这个人值得交往的。
按照古代的说法,他的行业更靠近“武”。交流两次,清晰地看到了他对“文”的痴迷,很多我认为少有人问的典籍,他都有涉猎。
坐在一起看他的照片,我说,你是有艺术感觉的。
艺术这东西,喜欢不一定能做好,努力也不一定有多大进步,更多的还是靠感觉。
我说甜井故地对摄影有艺术感觉,是当着他的面,也是我内心的真实看法。
他热情,真诚,所以是我为数不多可以坦诚交流的朋友。

图三:郑兄从商,在官方的文字上见过他的名字。
纳于言,内敛沉默。今天第一次看他的照片,很美。

图四:第四位朋友,是小张姑娘,第一次见面,但之前已经看过很多她的照片。
她是这几位摄友的模特。
早上五点多,她们就出发来南坞,只是我公务缠身,不能去现场拍图,也只能在下班后一起见面吃饭。
我说,小张有一双安静的眼睛,没有这个浮躁的时代女孩子眼中常见的游离。
小张信仰佛教,我很意外,因为她年轻时尚。
我说,有佛缘。
她说是。
她信佛,还辟谷。
她的平静,应该是信仰所赐。
我说,我之前对宗教有偏见,读了弘一法师的故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我说,我给你推荐弘一法师,你回家了看看。
她说,好。

图五:5月13日,安老师、甜井故地、郑兄来南坞,为今天的摄影选场地。
这是在南坞镇杨树湾村东站在河堤上拍到的栽种小尖椒的农户。

图六:快到南坞镇周桥村清流河水闸时所拍,远处是李庄村。

图七:良种麦田里除杂的农妇。

图八:南坞镇周桥村。

图九:那天周末,平日困在院子里的孩子难得出门一趟,玩得很开心,虽然很热。
占永2017年5月13日拍图18日文字于南坞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