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镇政府现在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扶贫,上头检查时列出了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镇政府就那几十个人,连我这自参加工作就没包过村的人都分包了五户脱贫户。
我得了解分包的五户已脱贫的农户家里的所有情况,人家检查时要求我这个帮扶人得在场,他们要提问,包括农户家中2015年和2016年种了几亩玉米几亩小麦每斤玉米小麦多少钱种地收入多少钱化肥支出多少农药支出多少家里几口人几人在家种地几人到什么地方打工每月打工工资多少支出多少最后寄给家里多少这两年人均收入又有多少是否符合进入贫困户标准和脱贫标准等等等等所有的细节人家都要调查,还都得说得上来。除了了解农户家庭的所有细节,我这个帮扶人还得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人家来检查,我这样的帮扶人如果答不上来人家提问的各种问题,评分表上就要扣分,说镇政府帮扶人员不了解国家扶贫政策——这个罪名上了电视的话听起来好像也挺吓人的,所以我还得隔几天翻看翻看扶贫知识手册,把重要的内容背下来……
分包的农户家在秦岗村,秦岗村属贫困村,一起在秦岗村工作的同志有七八位,有在这里熟悉的,也有像我一样不太熟悉村里工作情况的。农村工作,就是要往村里跑,忙的时候,我也跟着下去了。
那天陪着同事到几乎贫困户家中走访,他们说话时,我认出了这一户的主人。
我说,你是不是第二届评出的十大孝星?
他说,是。
图二:2013年,南坞镇开始第一届十大孝星的评选,2014年第二届的时候,他获得表彰。
经过几轮的筛选,候选人的名单提交到了镇政府班子会上,要班子成员从最后的十几个候选人中投票选出最终获奖的十人。负责考核的同志宣读了每名候选人的事迹,其他人的我早已淡忘,独独记住了他的事迹。
父亲瘫痪在床,他一直伺候着,从不曾外出打工。
在一个人口大迁徙的时代,到城市里打工挣钱几乎是所有农村青年的选择,而他却从没见过大都市里的那些繁华喧嚣。能守着几亩耕地和乡下的寂寞,年复年年日复一日地照顾重病的父亲,他不简单。

图三:跟他聊了几句,走进了他家里,拍了拍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
整整齐齐地囤积这么些玉米不知道干啥,又不养鸡养鸭的,也许是等个好价钱。
图四:小楼儿有点儿简单,样式也很老旧,但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看不见有丢弃的垃圾,看来主人也是个讲究的人。
现在的贫困户,要么是因病,要么是缺劳力。
他们家被列为贫困户,一是因为有个患病的老父亲,一是他不能像人家那样老人在家带孩子,小夫妻外出一起打工挣钱,不然,他们家不可能进入贫困户行列。
宁可贫穷,也不敢忘了孝道,这是难能可贵的。
图五:连这个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扁担也要有模有样地挂在墙上,而不是寻常人家那样随意地扔在墙角。
图六:二三十年前还常用这玩意儿,现在很难看到,也许许昌学院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里会有它的身影。
图七:临街的是平方,上去有台阶,虽然没有扶手,但每一级台阶上都干干净净,看着很舒心。
图八:拖拉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农具,犁耧锄耙拉,几乎都离不开拖拉机。
小时候走亲戚,也用拖拉机,竹篮里装着油饼,上边用枕巾盖着,绑在座后的挂件上,或是母亲㧟着。父亲开车,其他人坐在驾驶座两侧的泥瓦上,那时候道路多是不平的,颠簸得厉害,手紧紧抓着驾驶座靠背上的铁管,往往到了亲戚家浑身肌肉都紧张。但拖拉机“突突突”地飞驰在平坦的乡间绿荫中,风儿吹起头发,心情会特别舒爽——现在那些豪门子弟爱飙车大概也就是想要体验那样一种飞起来的感觉吧!
图九:三轮摩托车,可作代步工具,可拉运庄稼,也可做个小生意在十里八乡贩卖各类物品。
图十: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我已经记住了他,也认得了他家的门儿。
他说他看过我拍的照片,应该是也认识我了。
图十一:2009年第一次为网友拍家乡,就是为“秦岗网友”专程到了这个村子,八年过去,秦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应该也算是一个见证者吧!我想,还会去秦岗。
占永2017年1月7日拍图片4月17日文字于南坞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