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广场舞在村里出现的时间不长。
最初是国家提倡,镇文化站在几个村选了几个对象,到柏梁镇一家酒店住一个星期,跟着县文化馆邀请的广场舞教练学习跳舞。学了一星期,每个人免费送个拉杆音响,让她们回到各自的村子里叫乡邻们跳舞。三五个村开始挑头儿跳,接着就遍地开花,夜幕降临,村里的某个角落就会“嘭嘭嘭”地想起音乐声,一群群留守妇女围在一起就开始跳。有的从外村邀请老师教授,后来发现网上有很多的视频,就在网上学。
噪音扰民的情况当然有,不过还好,农村人比城市人更能忍耐,没人过去扔砖头泼大粪。
文化站长说,文化站跟镇综治办联合举办广场舞比赛。我说,我去拍照片。
当过文化站长,所以对文化的事儿就会关注。
拍了二三十张照片,夜里坐在桌前翻看的时候,觉得最喜欢这张,就拿来当作压题照片了。

图二:没有搭建舞台,只是弄个背景板,铺张地毯就开始,简易归简易,农村能弄这样,也算不容易了。
图三:搞活动得有钱,政府拿一部分,评委有文化馆的专业人士,主持人有电视台的小妮儿,音响设备文化上多得是,茶水供应秩序维持之类的后勤事务有镇派出所、文化站、综治办的一群人,还有个叫鼎华的公司提供奖品,又有个叫郑银村镇银行南坞支行的弄来几个银行营业员充当礼仪小姐,啥事儿就都有了。
图四:村里的文化广场不大,没想到还有搬着凳子来的。
图五:下午两点,村里的广场上除了忙碌的工作人员和等候比赛的参赛队员外,看不到几个观众,我说,等一会儿开始比赛没人看就有点儿遗憾了。
三点半开始,广场内外人山人海,除了派出所安排干警到了现场,又抽调了几名镇机关的年轻同志参与维持秩序。还好,村民们都比较守规矩,按照工作人员的安排,都在设定的线外观看表演。
我跟同事说,这不是好事儿,一个广场舞比赛就吸引村里这么多人观看,说明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是极度匮乏的。要是有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存在,这个广场舞比赛不会有这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

图六:第一支参赛队伍商场,效果不算好,拍了好几张,场面有点儿乱,最后这一张看着还可以。
图七:县城里头不知道啥时候有了个电视台,印象里最初电视台主持人都是男的,持续了多年,似乎开始培养新人,后来不断有年轻的面孔涌现,于是一大群长得好看或者不是很好看的女孩子就乾坤颠倒,把寥寥的几个男主持人的身影给淹没了。
最初的时候,似乎就仨俩主持人,名字耳熟能详,现在人多了,又都是晃眼的美女,只顾看脸看身材,就记不住名字叫啥了。
图八:电视台弄来好几台机器,几部摄影机多角度多方位同时录制,录像师日头地儿里站着爆晒,音响师的日子还不错,可以坐在遮阳棚下气定神闲地看同事晒太阳。
图九:电视台的美女主持人来了南坞村,难得遇见一次,就撵到人家休息的地方再拍拍,回头了看电视的时候再对比着看看相机镜头里跟电视屏幕上有啥不同。
图十:刘圪垱村参赛队效果不错,面部带表情,人多有气势,伸展幅度大,动作设计也多样化,现场效果很不错。
图十一:评委席里的这位丁老师在小城鄢陵文艺圈儿颇有影响,跳舞出身。
图十二:手机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也改变了新闻传播方式,人人那个手机,新旧贵贱无所谓,都可以拍照片录视频,扛相机的弄不好还不如人家手机的图片效果好,也许不少本来扛着相机还有点儿优越感的人士恐怕也会悄悄地隐藏自己的那点儿优越感了。
读图时代来了已经有些年头儿,不过手机摄影功能的出现,直接导致读图时代变幻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庞杂多样。摄影不再精英化,应该是推动了摄影发展史的一次大转折。
功不可没的手机人。
不过,不能否认,许多拿相机、手机的,包裹我,其实都是在照相。
摄影叫艺术,咔嚓一张,就“艺术”了,那这摄影艺术也实在太贱了。
所有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能给人以美感。
我希望我的照片将来有一天也能有美感,最起码得让我自己觉着真不赖。
图十三:正拍着,老婆大人从人群里挤进来拍我的肩膀,把我拉到广场外时,我才想起来家中还有事情要办,赶紧把相机给了天佑兄。晚上忙完了看天佑兄的图片,觉得真遗憾,后头不少的节目都很精彩,现场又有那么多的人,我错过了一次放开拍照片的机会。
图十四:中原村妇上台,小伞一撑开,瞬间就变成了袅袅婷婷的江南烟雨女子。
图十五:全镇四十八个村子,不可能都来,忘了来了十三个还是十六个,没有三等奖,最后的都是二等奖。上边的是一等奖俩,特等奖一个。
图十六:头三名过几天进城参加全县的比赛。
咱处在鄢陵偏远的一隅,跟其它地方的相比,一定会有不少的差距,得奖不得奖为所谓,出去长长见识、跟人家学习交流一番也是不错的。
玩得开心就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