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君山先生邀我到陈化店,我去了。
君山先生是鄢陵文坛领军式人物,八十年代开始给县豫剧团写戏曲剧本,总觉得不顺手,后来小说、散文都写,让他在许昌文坛赢得一席之地的,是他的散文。
君山先生是个典型的文人,仕途也算一路顺畅,从一名乡间供销社的售货员到鄢陵县文联主席的高度,正科级,于一座中原小县城来说,已经算是一个文人能爬的极限高度了。
君山先生离开了文联主席的高空,回到了他的位于小城南关的小院落里,职责就一个:赋闲。
但他的笔没有停下,近年作品不断。
他的影响力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鄢陵文艺界,他依然是个腕儿。
跟着君山先生到了陈化店,才知道活动是文联组织的,他作为一个离了公务的文艺界代表在组织活动。
我跟着跑。
走走逛逛,中午有人管饭,何乐而不为。
让我回家写文字,我一定挠头——看看花花草草游人村庄,很煽情地抒发内心的这般那种或真或假的情绪,实在是有难度的。
拍几张照片,贴出来,也算是不枉人家的一番心情。

图二:平常被锁南坞村,好不容易跑出来,离南坞村一百里地了,自然要拿着相机咔嚓咔嚓地拍一番。

图四:鄢陵被誉为花都、花乡,苗木花卉种植有着悠久的传统,民国之前著名的是鄢陵县柏梁镇姚家村的花木、鄢陵县大马镇王敬庄的菊花、鄢陵县张桥镇西许村的蜡梅。以这三个村子为核心辐射周边,特别是柏梁姚家,人们已经淡忘了姚家“村”,总是习惯称之为姚家“花园。
鄢陵花木种植面积60万亩,曾经独领风骚数百年的姚家,如今依然风头强劲,但另一个新的焦点依然形成,位于鄢陵县陈化店镇的鄢陵现代名优花木园区渐成气候,超前的规划设计,吸引了更多的游人光顾。

图五:村庄被各色苗木遮掩,路旁看不到传统的麦田,能见的尽是花花草草,随意走进一个大门,就是一个舒心的游园,既然要在这里栽树种花,自然得有房子,这些农民也好,花木商人也好,住的房子都讲究。

图六:院子里随处都能见到有人的身影。

图七:鄢陵是中国蜡梅文化之乡,在这里看到“第十五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会”的字样也就不奇怪了,拍照片之前,鄢陵刚刚承办了这届全国性的展览。
——鄢陵新科。那天中午是鄢陵新科园林公司的老总于先生做东请客,应该谢谢人家的。

图八:随意的游逛中走进了一个盆景园,也不懂,反正看着琳琅满目的,也挺好看。

图九:去的时候咋暖还寒,虽然在大棚内,但许多盆景还只是刚刚萌芽。

图十:不知道这盆景是中国的传统还是舶来品,许多人都很喜欢这个,因为有人喜欢,所以就有市场。有了市场,也就有了鄢陵古桩蜡梅栽培技艺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

图十一:不懂这些个玩意儿,也不知道盆里头栽种的是啥树。

图十二:看盆景的游人。

图十三:在乡间更会集市上买树苗,几块钱一棵,进了鄢陵买树,几万几十万一棵的比比皆是。

图十四:虽然是鄢陵人,但我也交不上名字。

图十五:去的时候,其实还很萧条,但身临其境,还是觉得非常舒服的。
要是现在去,我想应该已经风景如画了。

图十六:右侧是君山先生,左侧戴墨镜穿唐装的是袁柱石先生,这位老先生写字画画。
那天是鄢陵县作家协会和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次集体聚会,很热闹,君山先生自然是作协的代表,而袁先生则是民协的代表。

图十七:不远处一家园林公司进大门弄了个雕像,听到有同行的文友说,要是个雕塑还可以,要是个让人烧香拜佛的佛像就大煞风景了。
占永2016年3月26日拍图4月19日文字于南坞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