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跟一群文友吃饭。
大部分都认识,不认识的,是因为不同行。
鄢陵很小,文学艺术界也是五脏俱全的,文学、音乐、书法、美术、戏曲、曲艺、诗词、舞蹈、摄影、电影电视、民间文艺、收藏等行业协会都聚集了一帮热衷于此的人们。
我作为文学青年,跟鄢陵文学圈的朋友接触较多,有活动了,也常常是圈内聚会。
这次不同,同桌就餐的有鄢陵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前辈。
近二十个人,桌子小了自然不行,就定了个大桌。
图二: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换言之,村里的就是全国的。
这位老先生可不简单。
听到主持人喊他“大彪”,我一愣,赶紧探身问他:
您是张大彪?
他说是。
张大彪何许人也?
他是中国筹音乐的传承人。
筹是何物?
筹音乐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中国的筹音乐几近失传,却因为隐居于鄢陵的一位道士而得以重见天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福生老先生前些年已作古,老先生的去世是现代筹音乐的一件大事,就是因为张福生,筹音乐才引起世人关注。
1919年,张福生生于开封市尉氏县,曾祖父、祖父、父亲均系道士,自幼入道教,为伙君道十八世传人,熟读四书五经,又谙武术,随父亲学会了筹演奏技艺。1939年,因受黄河决堤灾难影响,张福生随父流落鄢陵,并入住马坊乡彪岗村光福寺,后娶庞氏为妻,定居于此,主持广福寺佛事,并一生恪守道士身份,坚持带领弟子为为周边乡邻做道场,以热烈奔放的小铙舞和悠扬婉转的筹音乐广为人知。1957年,张福生曾参加河南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之后多次参加省市汇演,年迈之后,一生与其相伴的筹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福生老人得以声名远播。
张福生老先生去世前,遗憾的是虽有几名弟子会吹筹,但只是会吹而已,无人下苦工得起真传。
图片中的张大彪是张福生老先生的儿子,也是筹音乐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筹音乐被列入民间艺术,张大彪也就列入了鄢陵县民间文艺家协会行列,并为副主席。
图三:在鄢陵,不知道于发科的不多。
他是个有钱人,很有钱的有钱人。
有人跟我说,他是个亿万富翁。
在花溪生态酒店,他抱着一箱酒一脸笑容地往我们这边走来时,我愣了一下。
我以为是个刚从苗圃里钻出来的民工。
从头到脚完全是农民的模样。
没有司机,也没有助理。
刚参观过他的一处苗木公司,我不懂花木也看得出这里头遍地是金——随便挑一棵路边的苗木,没有几万元谁也买不走,田间士兵列阵般的古桩蜡梅,刨走一棵没有几千上万恐怕是不行的。我不知道他手里有多少个园子——那里头全是钱。
他是鄢陵古桩蜡梅盆景制作技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因此被选为鄢陵县民间文艺间协会主席。他是个商人,他是个农民,但他特别钟情于文艺,跟鄢陵文艺界的不少人都是朋友。
这次聚餐,他掏钱。

图四:这次活动的一个重要联络人,来自柏梁镇的京轳花木公司,先去了他的书房,各色名人字画、书籍瓷器琳琅满目,屋子里高朋满座,看得出不是附庸风雅,他是行里的。
作为主持人,他介绍民协的朋友,作协的则有君山先生介绍。

图五:民协的一位老师,刺绣、书法、绘画皆涉猎,刺绣作品得过大奖。

图六:饭前先来张合影。现在流行低调,特别是在酒店宾馆私人会所之类的场所,那就不作逐一介绍了。
图七:经常在博客里见面的伟峰兄、建民兄。
伟峰兄是禹州人,一口禹州腔,身上满溢禹州人文气息,去年,他的一篇小说被浙江省高考试卷选中,让浙江那许许多多的学子们分析他的小说,可见他的不俗。弄得文学圈满城风雨了,我问他浙江方面给了他多少稿费,他说人家没给钱,也没打招呼。应该是压根儿就没想着搭理他,很是为他不平。不过想想也是好事儿,这也是对他的一种高度认可了。
建民兄与我同同行,他在城北的彭店镇,我在城南的南坞镇,都是乡镇干部。见面不多,但知道喜欢文学,投入了不少精力,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把焦裕禄在彭店工作的经历整理成册了。功德无量。彭店又是彭祖文化的重要一支,我说,你再把彭祖挖挖呗!县里好像有这个想法。他笑笑,没有下文。不用说,工作琐事缠身,他一定也会有疲惫的时候。
好几年没见写诗的树森君,这次也没见他,觉得遗憾。
图八:吃了饭,就走了。
谢谢于发科先生的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