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立秋已多日,暑气依旧在。
夕阳下的黄昏,漫步田间,春日是一片宁静,秋日则是虫鸣声声。秋景不如春景的青翠欲滴、滴尘不染,秋时的野外虽也满眼绿,但已经多了几分燥。 秋的美,美在会有收获前的喜悦感溢出。
上个周末刘老师因公进城了,我和孩子留在南坞村。
周末的清闲是难得的,陪伴孩子的机会也是难得的,就带他到村外的田野间走走。
村里有更会容易堵车,很多车辆行人都走了村外的这条水泥路,平时这里是很安静的。

图二:隔着一片黄豆、玉米,不远处是南坞邮政所和农商行。
农村是我和刘老师的根,这是个让人爱得难以割舍又怨得落泪的所在。
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十几年过去,坦然了,也适应并开始享受农村生活的清静。刘老师曾说,若不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不在城里买房,就在村里住着,这样的生活其实挺好。不忙了,就到村外的小路上走走散散心,退休的时候,你骑着三轮车,带我四处去看戏拍照片。
这两年心境在不觉间发生着变化,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适应这种不能改变,甚至,就像现在这样学会一直享受这样的平静。

图三:路上骑电动三轮车的一对老夫妇,刘老师的愿望,也不过就是将来能够像这两位老人一样,默默地相守相伴直至老去。

图四:平时一片静寂,空气清新,车来了,人来了,空气中就多了几分浊气。

图五:玉米天叶是必不可少的,玉米想丰收,首先得授粉,天叶上在这个季节就开始生出许多的粉粒,可能是不授粉的玉米种不能发芽。

图六:小尖椒也快成熟了。

图七:一家三口人,考虑最多的就是他了,家里的一切都是围着他而准备、考虑。孩子的教育是个大问题,我们能做的太有限,孩子并没有沿着我们的想法走,我们看不清他将来的路。
村里很多人的孩子都到鄢陵县城甚至许昌上学了,他依然跟着妈妈在村里。
农村的师资力量是让人担忧的,因为老师太少,学校只能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没有体育课、没有音乐课、没有英语课、没有美术课……
——开学前,几个熟人开始不断给她打电话,想让刘老师教自己的孩子,学校分课的时候,也有学校的老师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让刘老师教他们自己孩子的想法。
我说,这么多人看中你,不是啥好事儿,更说明农村学校师资的薄弱。
南坞村小学地处乡政府所在地,其它偏僻村子里的小学的情况想必是更加不容乐观的。

图八:鄢陵是花木之乡,不过今年苗木行情很不好。这一块玉兰现在的价格好像还不如三年前。

图九:路旁芝麻上爬了一棵野牵牛。

图十:路边排水沟渠里正新建一座小桥,垒石头的是两位老人。

图十一:一搭腔,听出他们不是鄢陵人,问问,来自许昌西南的襄城县紫云镇。我说,紫云镇俺去过,很好啊!老人说,好啥?还不胜恁这儿哩!我说,恁那儿发展旅游,紫云山很出名。老人说,是。

图十二:都说芝麻开花节节高,愿望总都是美好的,路走起来却难免一步一步艰难前行。

图十三:玉米天叶上结出粉粒,一经风吹落下,沾到玉米顶端的玉米须上,这棒玉米就完成了授粉。前些天看到同院的桂月婶用玉米须泡茶喝,她说是降血压还是降血脂,不知道真假。

图十四:路旁一户人家墙外的无花果一经结果子了。

图十五:我和刘老师曾说起,不知道二十年后孩子会从事哪一行,不知道他会在什么地方生活。我们想象不到的太多太多,但我想他是能够离开南坞村,过上一种更好的生活的。
有时会要求他严一些,总是想,孩子和我们一样,除了上学,他也没有任何走出南坞村的资本。

图十六:用不了半小时,又走回来了南坞村。

图十七:南瓜花开喇叭黄,秋天来了,这是个难得的风调匀顺的丰收季节。
希望日子也是能多些顺畅、自由的。
——周末的今夜,听关灵凤老师的《三上轿》,写下这些文字,心渐渐静下来。
占永2015年8月30日夜于南坞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