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有新浪网友给我打电话,说田庄村要唱戏。
哗啦啦已连续下了几天雨。
刘老师一个妹妹嫁到了田庄村,晚上给她打电话,她说下着雨白天也演了,因为台下有观众。
很久没看戏拍照片,我想去看看。
刘老师说,明天孩子还要考试,我得监考,不陪你去了吧?
我骑上摩托车,背上相机,伴着阴沉的夜色,赶往田庄村。
连续降雨,村里的路上肯定泥泞,我脱了长裤、布鞋,换上短裤凉鞋去了。
第一张来个父女照。
父亲跟我说,你前两年拍的豫剧一团的《斩子救主》中饰演西宫的是这个小女孩的妈妈。

图二:上了后台,没想到会在这家民营剧团里遇到网友。
左侧的这位老师认出了我,跟后台的演员们热情地介绍我:他是董占永,拍了很多剧团演出的照片,网上很有名。
有人认识我,拍图片就更方便了。
网友给我介绍身边的这位丑角演员:这位老师是咱板车剧团的老人,《十五贯》里饰演娄阿鼠。
昨天有位山东青岛的网友出差来了鄢陵,坐出租车专程跑了一趟南坞村见我。
我问他,你在山东知道许昌吗?他说,知道,我说怎么知道的,他说,曹操嘛!
我问他,你在山东知道鄢陵吗?他说,知道,我说怎么知道的,他说,花博会。
——其实鄢陵还有一个招牌曾经红遍全国:板车剧团。
鄢陵县豫剧一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自制板车舞台,方便下乡演出,试验成功,引起高层重视,成为全国文化系统的一面旗帜,在文革前后红得要命。
鄢陵地缘上挨着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开封,民国时期就出了祥符调当家名丑高兴旺,又有沙河调最具代表性的名家梁振启和“沙河三少”之中的易湘山出生、成长于此。
本身就有良好的基础,板车剧团成为典型后,全国各地的文艺团体开始排着队来观摩学习。来了不是看看就走,很多一住就是几个月。全省最顶级的演员、乐队、舞美来了,一是他们学习板车精神,二是板车剧团的演职员也要跟着这些名家们学习业务。
我三年前跟板车剧团的一位老人交流,他说,文革期间和之后八十年代初,是鄢陵县豫剧一团的巅峰时期,那时演员阵容强大,实力雄厚,可以跟全省顶级一流的剧团唱对台戏甚至观众人数不次于人家。
鄢陵是个戏窝子。
为了弘扬板车精神,鄢陵县豫剧一团现在改团名为河南省板车剧团,不过鄢陵县豫剧二团依旧还是二团。虽然经营状况尚可,不过如今的两个剧团已经无法与当初的辉煌相比。
板车剧团的老人儿自然都是一身功夫的。

图三:最近几个月在听张火丁。
京剧于我这河南人来说,排斥了二十年,总觉得京剧唱腔太僵硬,缺乏滋味,不能与豫剧、曲剧、越调、粤剧、越剧相比。
今年的某天,偶然听了一段“春秋亭外风雨暴“。
一发不可收,设置了单曲重复,我坐在那里反反复复听这一段,一直到了天黑才作罢。
后来听这个《锁麟囊》的全剧唱腔,喜欢上了。
后来看这个《锁麟囊》的表演,我喜欢上了。
《锁麟囊》的服装、化妆特别是念白太讲究了,我喜欢上了。
看有着“豫剧梅兰芳”美誉的“豫剧皇后”陈素真先生的回忆录,她在豫剧还叫河南梆子的民国时期就深深地折服于京剧艺术,文中多次提到当时豫剧“土”的问题。
看了张火丁的《锁麟囊》,我一再地跟豫剧的服装、化妆、唱腔、念白、发声、表演、口型等等逐一对比,从这出戏看,豫剧跟京剧比,如今许多剧目中豫剧名家的表演依旧是“土”味儿十足。
“土”是一,缺乏雅致;“野”是一,缺乏内敛;“松”是一,尤其是表演缺乏韵律感。
今晚拍照片时演出的剧目是《三更生死缘》。
我搜出了王红丽的这个剧目。
王红丽是个可以唱哭我的演员。
王红丽号称是“豫剧小皇后”,“二度梅”获得者,是豫剧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几个人物之一。
看着王红丽的表演,我跟张火丁比着。
刑场上卫玉莲与父亲哭别,悲伤过度的卫玉莲倒伏在地,卫父拉他站起,卫玉莲一手拉父亲,一手撑地被父亲拉起,整个起身的过程太过生活化而少了程式化的艺术美,连贯性也差强人意。纵观全剧,整个表演动作幅度太大,此谓“野”;口型、服装、头饰、化妆不讲究,个人随意性明显,此谓“土”;表演动作程式化与生活化相夹杂,无法紧密结合,此谓“松”。
豫剧唱腔长于叙事、抒情,唱腔多变,声腔多样,极善于表现大悲壮,这方面京剧唱腔不行。京剧唱腔更加内敛,让一个豫剧演员唱京剧,就好似让一个多动症患者装淑女,骨子里是无法融合的。
用一句话总结京剧与豫剧,可以这么说。
京剧写意化突出。
豫剧写实化突出。
站在美学的高度讲,京剧无疑是更加成熟的。
站在美学的高度讲,豫剧远落后于国粹京剧。
——但事实是:
豫剧的专业剧团远远超过京剧的专业剧团。
豫剧的业余剧团数量是京剧都不敢想象的。
豫剧的从业者和受众数量京剧只能抬头仰望,其它剧种更不用说。
——这是个有意思问题。
成熟的不如稚嫩的发展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对这个问题好像有解答。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产生、成长、发展、成熟。成熟之后呢?衰退——最后是消亡。
我看了一出《锁麟囊》,我觉得京剧是真美。
站在文学角度,京剧的语言是优美的,文言文的的成分更浓郁。
脱离了乡野俚语,也许京剧的成熟的标志之一。
京剧成熟了,受众呢?
中国人的美学审视高度达到京剧的发展水平的,还只是很少数。
让河南的农民看京剧版的《锁麟囊》,他们听不明白唱词的意思。
这京腔京韵的“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一样心情别样娇”,河南农民随便猜也猜不出个所以然。河南农民痴迷的是中州韵的“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河南农民沉醉的是“崔氏女一阵阵泪梭梭”。
超越了绝大多数受众的审美高度,在最基层没有市场,受众群体有限的局面就是不可更改的了。

图四:看过我博客的那位演员指着我跟这位老师说,他是顺羊人,恁一个村啊!他姓董。
介绍后,我心里一阵惊喜。
她是李妹连(《鄢陵县戏曲志》里把她的名字印成了李美莲)。
戏曲志中鄢陵县知名演职员表中有她的资料:姓名李美莲,性别女,籍贯鄢陵顺羊,剧种豫剧,行当旦,活动年代50——80,代表节目及扮演剧中人《朝阳沟》中扮银环。
他当年是鄢陵县豫剧一团的主演,她的《朝阳沟》曾在鄢陵红得发紫。
李老师很热情,了解我的情况,介绍剧团的情况。
她问我父亲的名字,我说了,她想想没有印象。
她说,孩子,你就喊我姑吧!
我说,中。
李老师年逾七旬,久闻她的大名,没想到退休后的她依旧活跃在民营剧团的舞台上。

图五:骑摩托车到田庄,先到台前,往舞台顶部看,一看名号就是民营剧团。
听了几句道白、唱腔,又看几个演员的化妆,觉得不像是那些糟糕的草台班子,有几个演员很突出。到了后台才明白,这里头还有名角。

图六:舞台上的搭档,舞台后的夫妻。
须生演员叫王红喜。

图七:龙套没有一句完整的台词,不过舞台上离了她们戏就缺滋乏味了。

图八:李妹连老师在演出结束后给了介绍了角色饰演者的名字,根据李老师提供的角色分配表,再分析这位老师的装扮,她饰演的应该是田月娇。
饰演的若是田月娇,这位老师就是退休于板车剧团的马翠花老师了。
——田月娇是一个已婚妇女,头面上贴上片子即可,再增加刘海就画蛇添足了。
马老师是专业演员出身,她弄错了,这是豫剧不如京剧的直接表现。

图九:狗狗也跟着四处漂泊。

图十:后台候场场景。

图十一:民国时期豫剧把乐队叫场面,那时候有个总结性的谚语: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俩箱倌。
民国时一个豫剧团乐队最少得八个人。
这个民营剧团的乐队是八个人。
在台下看不清乐队全貌,不过很奇怪,这个剧团乐队的伴奏效果我从不曾听过。
——到后台还没看清,不过听出来了,这里头没有大提琴,增加了个萨克斯。
萨克斯出现在豫剧乐队里,也有很好的感觉。

图十二:候场的间隙拍张合影。

图十三:不能光拍人啊!

图十四:站在舞台上拍东侧的小巷,连续的阴雨天,即便是水泥路上也多见泥泞,何况这土路。

图十五:相机是有图片效果的,台上的这位老师当时已是满脸汗水。

图十六:没有大段唱腔,没有复杂的动作表演,也不会出汗,毕竟雨后未晴。

图十七:表情显得僵硬了,一个人的戏都在脸上了。
头面一片红,效果不好,头顶大红,鬓花换个颜色就不这么呆板单调了。

图十八:右侧反串的是李妹连老师,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家了。

图十九:赵知府,王红喜饰。

图二十:没有看过这出戏的全剧,老生演员应该是玉莲父,周林锋饰。

图二十一:有时想想,像李妹连老师,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还常年奔波于乡野田间,辛苦自不必说,她图的是什么?她很缺钱吗?我想不是。
应该是因为爱,因为爱这相伴了一生的舞台,因为爱这舞台下眼神浑浊又十分入神的农民观众。
坚守着,她一定有着旁人无法感知的快乐。

图二十二:“王爷”来了。
“王爷”的这张照片我比较满意,规规矩矩,清晰干净。
“王爷”的妆也比其他演员的漂亮一些。

图二十三:这位看过我博客,只是他们忙着演出,我忙着拍照,最后连他叫啥都忘记问了。

图二十四:左一和尚,张风春饰。
左二田月娇,马翠花饰。
另两位分不清谁是谁,其中应该有一位叫贺德运,饰演的是县官。

图二十五:幕布拉起,刹戏了。

图二十六:刚下过大雨,我原本以为也就十来个观众。没想到台前密密麻麻坐满了人。

图二十七:远处看不见的地方都有人,台前要不是有一片积水,一定也是满满的。

图二十八:夜深了,再拍一张我的桌面。
睡觉。
占永2015年6月27日深夜于南坞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