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南坞村的夜,静寂依旧。
坐在村西的这间小屋里,可以听听戏。
听的是祥符调关灵凤老师的《佘太君点将》。
这出戏的伴奏有唢呐。
今夜的话也从唢呐开始。
在朋友的办公室里,欣赏了民族器乐的现场表演。
有二胡、有笛子、有笙,还有唢呐。
四样乐器搁在一处,唢呐自然是主奏乐器。
她执唢呐,在四人乐队中应是首席。

图二:我不知道她是谁。
朋友只是告诉我,她们来自深圳的某个艺术团。
她们要与南坞乡第一私立学校合作办学。
这是好事儿,南坞一带的孩子们可以就近学习各种器乐表演。
农村学校教师资源尤其是优秀教师资源是严重不足的,比如艺术类教师,农村学生也因此极少有机会深入学习艺术课程。不管何种艺术门类,接触接触都是会有益处的。
艺术是抚慰心灵的。

图三:最先听到的是他的笛子独奏,非常悦耳。进屋之前,我以为是在播放电脑里的视频。
竹笛是个正儿八经土生土长的中国乐器,说是黄帝活动时期黄河流域生长了许多竹子,那时候的人们就开始制作竹笛了。

图四:河南人,尤其是农村人,所能见闻最多的器乐演奏艺术形式当属唢呐。
在很多河南籍作家的文字里,你不难发现唢呐的身影,唢呐的影子是印刻在每个河南人心中的。
一个朋友从事这一行,他每年都要去安徽,他说,安徽人结婚迎娶必须得有唢呐队,且给价高。看来不光是河南人喜欢唢呐,安徽人对唢呐也是格外钟情的。唯一的不同是,河南的婚礼是绝对不能有唢呐。
这么一个在中原大地广受农民欢迎的乐器,没想到竟然是个舶来品。百度百科里头说,唢呐是从波斯传过来的,在中国民间流传才七百年。虽是舶来品,但唢呐在中国人眼中是绝对的民族器乐。

图五:对二胡没啥特殊的感觉。
在戏曲伴奏器乐中,板胡、唢呐的铿锵、高亢、悲壮完全掩住了二胡的色彩。中原大地自古多战事、加之自然灾害频仍,经历了太多的伤心和无奈,压抑的中原农民从唢呐的悲怆激昂中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二胡应该是南方人喜欢的,比如拉二胡最出名的瞎子阿炳就是江浙人,这玩意儿有点儿呢喃耳语的意思,跟江南水乡的清新、淡雅是契合的。

图六: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这家伙是个绝对的配角。我的一个吹笙的熟人跟我聊起他的工作,说他吹笙时也可以休息。有时朋友早起,白天工作瞌睡了就“迷迷瞪瞪地跟着唢呐走”,半睡半醒地就可以继续吹。他说笙只是伴奏,乐队里主要靠唢呐,有唢呐领着,笙很随意地跟在后头就行了。

图七:民族器乐的表演于我来说更多是戏曲伴奏,他们表演的不知道什么曲目,不过绝对跟戏曲搭不上边。

图八:南坞乡第一私立学校位于S219省道红旗桥段向南一百米路西,这位是学校的负责人张永亮老师。
南坞一带的孩子想学习器乐表演,可以到一私看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