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今天南坞村来了两位鄢陵文艺界的大人物。
中间的是君山老师。
我写过一篇关于君山老师的文字,他是鄢陵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鄢陵文学创作几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位散文作家。他是宦海出身,退休前曾任鄢陵县文联主席多年。对君山老师我有特殊的感情,他于我有知遇之恩。我2003年参加工作时,他已担任文联主席,对我这个远离县城的农村文学青年格外关照。虽人在官场,他本质上还是个文人。他最广为人知的是散文,但他涉猎极广,戏曲剧本、小说、地方文化、民俗等等,他都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钻研。
左侧的张培林这几天正在网络上大大地火爆着。
2014年8月11日,新浪网推出了一组照片:《珍贵老影像再现河南农村改革瞬间》,我上网时间少,还是有朋友给我说让我看一组老照片,我才知道了张培林老师火了。
左侧是我,就不用介绍了。
这张图片是中午在程庄村一家叫田园美食的饭店吃饭时俺家孩子给拍的。

图二:新浪图片的编辑在世界名人网上发现了张培林老师一组上世纪八十年代所拍的一组照片,电话联系时说要到河南来采访他,张老师刚好有事要去北京,就让人家省了一趟路费,去北京是拐到了新浪,做客新浪,新浪图片的一位负责人亲自见面访谈,访谈持续几个小时,选定了一组照片。
照片贴出来,张培林老师在家乡就火了。
当然,新浪在北京请张老师吃的是大餐,肯定比我在这村子里的小饭馆里点的菜要高端大气上档次。

图三:君山老师去年新出版的《行业秘语萃编》。
君山老师一生没有离开鄢陵,写了一辈子鄢陵,经历却是丰富的。他从鄢陵县大马镇起步,当过农民,又当过工人、供销社售货员、教师,后来上了大学,回到鄢陵就从事文艺创作,从此投身文艺舞台。他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他主编了《鄢陵县戏曲志》、《中国民俗故事全书河南鄢陵卷》、《神童甘罗之谜》,出版有《花都春潮》、《同在蓝天下》、《花乡撷趣》、《岁月收据》、《童林轶事》、《俚俗村言》、《没事儿赌一把》、《古今吟咏蜡梅诗词集》、《君山戏曲作品集》等著作。

图四:张培林老师1981年6月23日的摄影作品。这一刻,宣告了“革委会”的终结。
那时候的县长穿得可不怎么样。

图五:在我拥挤的小屋里闲聊,张老师说想拍百岁老人,我就想起了我曾写过的孙庄村孙聚才老先生。饭后直接驱车赶往孙庄村,找到了曾在国民党部队里当兵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百岁老人孙聚才。

图五:张培林,鄢陵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80年开始进入鄢陵县文化馆从事专业摄影,1990年调入许昌日报社工作至今。

图六:孙聚才老先生身体还好,不过眼神比2012年4月我第一次见他时显得有些浑浊了。

图七:老人耳背得厉害,为了拍出满意的照片,我和君山老师不停与老人大声交流,后来张培林老师与老人面对面地交流着拍着,看起来张老师对图片是满意的。

图八:“那时候我觉得中国没希望了。”
“四京丢了三京……”
我没听明白,君山老师听出来了:“北京、南京、开封都被日本占领,只剩下了西安。东京开封、西京西安。”

图九:跟许昌摄影界的傅玉波、牛书培、李永先、丁爱民等名家接触过,知道摄影这行也是个体力活儿。

图十:孙聚才老人显然记忆力已远不如两三年前,那时我采访他,很多细节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来,这次的表达就稍显凌乱了。好在张培林老师重点是拍图片,再则我这儿也已经有了关于孙聚才老人的文字资料。

图十一:为了配合拍图片,孙聚才老人洗起了衣服。

图十二:拍过图片,孙聚才老人的大儿媳把我们让进堂屋吃了西瓜后,两位老师把我送回乡政府上班,他们直接赶往了鄢陵县陶城镇和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
加载中,请稍候......